东大街,位于管城区境内,老城内大十字口以东,明清时先后称敏德街、东街,1927年改名中山东街,解放后改名东大街,“文革”时改名解放东路,1978年恢复为东大街。东起城东路,西至西大街,长1.37公里,是条拥有逾千年历史的老街。它见证了古城的千年巨变,堪称郑州街道的“老字辈”。
悠悠岁月从头说
据说东大街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虽然史料对此情况没有记载,但专家推测街区中心应该在现在的东大街与紫荆山路交会处——此地文物遗址较多,可能会成为支持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
东大街始建于唐代。唐代武德四年,封建王朝在古商城的旧址上重建一座城池,名“管城”,这就是现在管城区的最初由来。城池修建之后,街巷纵横,在当时颇具规模,慢慢地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居民区。城区内有四条主干道,按方位上讲,东叫“敏德街”,西叫“里仁街”,南叫“咸宁街”,北叫“清平街”。
时代更换,历史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管城区的街道也与日俱增,街道名称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地更改着。辛亥革命后,人们把“敏德街”改为“中山东街”,“里仁街”改为“中山西街”,“咸宁街”改为“中山南街”,“清平街”改为“中山北街”,初步为现在名称的改变奠定了基础。郑州解放后,就顺势将街道名称简称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
东大街的古迹、文物遗址较多,商城遗址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路北有文庙古建筑,还有子产祠、开元寺、舍利塔等遗址,无论是在考古学还是在建筑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红极一时的红旗大楼
郑州老城区曾经以“大十字口”(又称大十街,现红旗广场)为中心,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管城街在这里交会,几条街情景差别极大,民间一度流传着“穷东街,富南街,花布粮行属西街”的说法。所谓“穷东街”,是因为那时住在东大街的居民大都以农业为生,房屋破漏,残垣断壁,生活极度贫困,跟农村差不多。只是在庙会期间热闹几天,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活动。而西大街那时聚集着郑州几家较大的商店,如广茂、同庆祥、广德厚、水烟作坊和杂货店,景元周绸庄、泉兴长布匹店等都集中于此,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如今郑州市的商圈遍地开花,大型商场分布各个街道,多得一时半会儿数都数不过来,可在改革开放以前,郑州市区人们熟知的大楼只有三座:百货大楼、红旗大楼和手工业大楼。而今百货大楼已彻底改建,手工业大楼、红旗大楼都已不复存在。
位于东大街的红旗大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被列为郑州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2000年东西大街拓宽改造后,破旧的红旗大楼与四周景观极不协调,2002年在红旗大楼原址上建了红旗广场,成为漂亮的街心花园。
名人荟萃的东大街
稍微一了解,就知道东大街是个名人密集的地方,比如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享誉全国的作家魏巍,比如以豫剧《朝阳沟》闻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魏云。
明清至民国期间,东大街居住了很多官宦、士绅、富商和名门望族人家,对东大街的名声、发展与繁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候选布政使阴风仪,沔阳州判沙起贤,户部主事李常华,名医沙璞、牧孔彰、魏若虚等。
在明朝末年,这里出了个进士魏尚贤,后授通政使——预防恶弊和下情上达机关长官。魏尚贤虽官位不高,却为官清廉,恪守其职,在出守保定时,以其所积粮饷银若干万两赈济灾民,颇受人称颂。他又秉性刚直,为人正派,在他主持通政司期间,深知这个部门执掌受事、封驳、引进三项,是朝廷的喉舌,甚为谨慎。在这期间,阉党魏忠贤当国,二人都姓魏,名字又只差一字,让人疑为兄弟。魏忠贤套近乎欲与魏尚贤联为一谱,魏尚贤明以自己是朝廷喉舌之职委婉拒绝,实则恨阉党,无奈之下,便辞官回郑州闲居,曾住在现在郑州东大街的魏家胡同。东西大街改建之前,魏家胡同一带保留有几间明清旧宅,有魏姓人常年居此。魏尚贤是忠臣,对朝廷到了愚忠的地步。崇祯十五年(1642年)5月初,李自成率起义军围住郑州,知其是朝廷命官,差人通牒魏开城投降,魏不允。李自成不日破城,魏尚贤不逃不跑,坐以待毙,结果被起义军拖出斩首。
魏是起义军所杀,但历史上都看重他忠于朝廷,不屈不降,所以封建王朝曾在他掉头处建魏公祠凭吊,以颂其气节。是非公断,人格往往是被人看重的。
新世纪形象第一街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转变,老城区的东西大街逐渐显出老态:街道狭窄——据说窄得走不过两辆马车;土路高低不平——当时曾流传着“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俗话。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也相当糟糕,房屋大多低矮破败,与城市的发展很不协调,慢慢地就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解放后,人民政府虽然曾多次对东西大街进行翻修,铺成了柏油路面,却未曾拓宽改造。上世纪末,随着二七商圈的崛起,东西大街越来越与周围的繁华街区不协调,拓宽改造势在必行。市委、市政府三赴上海,召开国内外专家论证会,吸引开发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投资改造,为郑州市民打造郑州的商业文化街,要把东西大街建成郑州市的“南京路”。
2000年底,东西大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郑州市民的面前,成为郑州市新世纪形象第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