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1版:封面
3  4  
PDF 版
昔日“衙门口” 今日管城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昔日“衙门口” 今日管城街

中原网  日期: 2007-04-14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管城街是老郑州城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街道,位于老城中部,南北走向。从今管城回族区区政府门前的商城路向南到街口,与东、西、南三条大街相接。

  管城街街名的演变

  管城街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是州、郡、县衙门前街。有人说叫衙前街,有人说叫大十字。其街名未见明确的记载。明朝时起名叫时丰街,取意年年丰收,百姓财富丰厚。古代以农耕为主,靠天吃饭,人们就祈望着年年丰收,生活富足。清朝时叫(州)衙前街,又叫衙门儿。民国初期,郑州改州为县,称县前街。然而民众以其在衙门前,习惯叫它衙前街,或干脆叫衙门儿。1927年冯玉祥做河南省督军时,为纪念孙中山的功绩改街名为中山前街,其南口改叫中山大十字街。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后,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随又改称市府前街。1958年市政府搬迁到林山寨中原路南新址后,这里为管城回族区区政府所在地。

  1983年更名为管城街,以其地系古老的管城街道,故以名之。该街长360米、宽12米,柏油路面,是历史悠久的老居民区。

  古老的郑州迈入21世纪后,政府对该街进行拓宽改造。现今街宽约20米,中间为快车道,两侧有一米左右、以花木为篱的隔离带,向外依次是自行车道和铺了青石板的人行道。街北口东西两侧正对区政府大门建了两个小游园,花草树木欣欣向荣,曲径小亭设于其间,和谐自然。

  往日“衙门口”的盛况已经不再,如今只有路旁那家名叫“衙门口宋家豆沫店”的小吃店似乎还在向行人们诉说着往日的历史。

  管城街的今昔

  从大十街向北走不远,就有一座既气派又壮观的鼓楼,下面是一个高5米、宽5米、长20米的长方形砖砌平台,南北留有大拱门洞,以走人行车。上面是砖石木瓦结构的楼式建筑,八柱三间,斗拱飞檐……

  这是史上记录的管城街的真实情况。大十街,就是如今管城街和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的交会处,大致也就是红旗广场所在的那个路口。鼓楼叫报政楼,是报时用的钟鼓楼,为明朝正德九年二月知州童宽倡议所建。报政楼嵌有题“国侨旧治”的石匾,据说是童宽在纪念伟大的政治家子产。

  暮鼓晨钟,终年如一,既方便了市民,也给古城平添了不少文化韵味。带着对鼓楼的遐想,一边回想着子产造福一方的政绩,从“大十街”口往北走去。这里到商城路上的管城区政府大门,不过三四百米的距离,表面看来,这条街没有什么奇特之处——郑州市区有太多类似的街道,但是如果你够细心,如果走在人行道上的你注意脚下,你会若有所思地张大嘴巴。

  是的,每隔5米左右就会有一块印着商代时期方鼎图案的地砖出现。鼎是商城郑州的标志,它厚重沧桑的形象被广泛运用:《郑州市志·文物卷》的首页,各种历史、地理、文化等书籍的封面、封底和扉页,以及被制作成用来强调文化韵味的图标,但铺设成地砖,也仅商城路到陇海路之间的这1.5公里的老城街道了。

  边长0.6米的正方形鼎形图案地砖,和老城特色及古文化相应相合,让知道了解古文化的人感到亲切,让不知道的人有了探究的欲望。

  管城街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郑州的政治中心。管城街及其街北口的衙署,是历代治理郑州老城及其周边县的政府官员们生活、工作之所,是郑州的政治中心。历朝历代管辖郑州、治理郑州的官员们在这里处理政务,发布政令。

  就像小小的报政楼,除了最初的功用外,到了民国时期,冯玉祥驻豫主政,为推行新政,提倡民众教育,下令把钟鼓楼改为图书阅览室,平民百姓可自由进楼中阅览书籍和报刊,增长知识。站在楼上,古城风貌尽收眼中,那纵横有序的街巷,鳞次栉比的房屋,来来往往的行人,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对面有一座5米高的大照壁(俗叫迎壁墙),上书“承流宣化”4个大字。

  管城街之风流人物

  管城街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历朝历代多少皇帝、大臣,多少高官名人,多少乡绅富贾、社会名流,在这里走过,留下他们的足迹,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和风采。他们曾经在管城街上走,在衙署里住,他们的言行,留在了郑州的史册上,他们的作为对郑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说,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爱国商人弦高犒师智退秦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627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天刚拂晓,一支秦国军队在将官带领下急速前进,他们奉命前去偷袭郑国。眼看就要到偃师了,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弦高的郑国商人,弦高赶着一群牛去卖。他一看秦国的军队来打郑国,心想不好,郑国没啥准备,如遭秦国军队偷袭必败无疑,郑国危在旦夕啊!机智而聪明的商人弦高眉头一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整整衣裳,热情地迎上前去,高声禀告说,秦军将士们,你们辛苦了,我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犒劳大家,于是把所赶的12头牛献上。带队的秦军将领听说郑国派人来犒师,心想郑国人已觉察到他们的意图,早有准备了,于是下令前队变后队,收兵回秦。商人弦高的义举,得到郑国国君的奖励,弦高犒师救郑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1882年,清德宗光绪八年,山东人王成德奉命来郑州做知州,他倡议社会各界捐款物修建城东门外的砖桥,一个多月竣工。郑州有一个学问人叫宋运贡,在1884年8月作《创修东门外桥记》并立石碑纪念。王成德任郑州知州后,见当时郑州东大街的东里书院(位于东大街文庙西侧)地势低洼,倒塌严重,不易修复,就把东里书院移建到书院街,置于南公馆内。修建高大宽敞的房屋几十间。让前来郑州求学的青年学生在里面读书学习。

  还有一个叫徐世昌的青年人,身背书箱跟着王知州来郑州求学,王知州在学业上、生活上帮助他,教导他。徐世昌在郑州住了3年。1889年,徐世昌成了进士,深得朝廷高官袁世凯的赏识、重用。1916年徐世昌当选为民国大总统。

  历朝历代,在管城街上走,在衙署里办公的风流人物何其多也!他们施展自己的才智,在郑州这块古老的热土上建功立业,惠政泽民,青史留名。他们在其位,谋其事,出其力,有所作为,造福管城,造福郑州。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