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郑周刊*深度
3  
PDF 版
1977年: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1977年: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

中原网  日期: 2007-04-17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重重地写上一笔,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拥向重新打开大门的大学。此前,这种选拔读书人的制度,已经在中国消失了10年。

  中国教育的转折

  1977年8月4日,正式复出一个月的邓小平,在北京饭店组织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拍板,决定当年就恢复高考,并要教育部追回上午刚送出的给国务院的报告,亲自修改了教育部起草的招生文件中关于招生条件的部分,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由于邓小平的果断拍板,10月初,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招生工作文件;10月中旬,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校招生的意见,恢复全国统一考试,凡是工人、农民、知青、干部、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

  这是结束“十年浩劫”后,在中国老百姓中引起巨大反响的第一件事。

  有人说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出现的一个奇观,国家为尽快弥补“文革”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耽搁和损害,决定在当年冬季就进行大学招生。

  据说,当时的补习老师家坐满了高考学生,有些在农村插队的青年向生产队请了几个月假复习,所有的辅导都是免费的,很多培训都是自发的,只要肯学,谁都会免费提供帮助。

  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几个月时间内,神州大地就有了世界上有史以来声势最浩大的一次考试,参加考试的总人数达1160万。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更让人惊讶的是,“文革”对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使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于是,中共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不难想象,决策者当年做出这一抉择之艰难、所需魄力之巨大及其意义之深远。

  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令人回味。

  众所周知的导演张艺谋,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在此之前,他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后又调进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张艺谋经过一番曲折的争取,被破格收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七七、七八、七九这“新三届学人”,从军队里、从农田中,走进了改变命运的考场,今天,许多人内心都认为,他们的人生,是从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始的,所以到了学校之后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看书的盛况空前。

  一个专栏作家说:一个宿舍上下铺十人,一到晚上11点熄灯,大家都开始老老实实地睡觉,其实大家都买了电池电筒,晚上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复习到凌晨三四点。

  1977年大学生进大学后,学生们渴求而挑剔的眼光,一度让老师措手不及,也彻底改变了大学的读书风尚。

  高考恢复三十年

  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写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次日,“三个面向”的内容传遍了全国。

  知识的流行也引起了人们对高考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高考已经如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没考好的,进不了大学的象牙塔,也将有另外的一种出路。所以整个80年代,大学生被名副其实地称为“天之骄子”,身上布满了神秘而神圣的光辉。

  与“天之骄子”不无联系的另一个词是“黑色7月”。自1979年到2003年的7月,高考充满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盛况。

  因为全国各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有很大差异,由此引发了“高考大移民”现象。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22万人,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系列高考单独命题的试点改革,2005年,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13个省、市(直辖)实行了高考单独命题。

  改革不会停歇

  恢复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恢复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种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杨学为说:“恢复高考,恢复了什么?表面看,恢复高考只是招生的一个环节,但作用不仅在此。我父亲是农民,但在我这一代发生了变化。在目前的情况下,普通百姓虽然改变身份的途径很多,但最多的和最有效的途径还是高考。这是社会之所以如此关注高考问题的原因所在。”

  专家们说,恢复高考,恢复了知识的价值和知识分子的地位,恢复了社会的公平。中国是个考试大国。仅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承载的各式各样的考试,参加人次即超过4000多万,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国内外为之瞠目。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或正在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回忆过去,那是一种公平的、给千万考生带来机遇的挑战。当然,考试必然会有种种弊病,对此的确不能忽视。但在恢复高考制度30年后的今天,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本报综合报道

  恢复高考三十年大事记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破除“唯成分论”。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4年,考虑到天气炎热,高考比以前提前一个月举行,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日、8日、9日。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