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郑周刊*深度
3  4  
PDF 版
王铁民:放牛郎连考三年进大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王铁民:放牛郎连考三年进大学
毕业后教书育人带出13届高中毕业生
中原网  日期: 2007-04-17  来源: 郑州晚报  
  王铁民,1976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一农场喂牛,1977年参加高考,考上中专后因经济困难放弃,后连考两年,于1979年被开封师院录取。现为郑州十一中高三班主任。
  □晚报记者 张勤 见习记者 张竞/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高中毕业

  下乡喂牛

  1977年恢复高考时王铁民已经毕业一年多了。1976年,王铁民从漯河一中高中毕业,就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成了下乡知青,到舞阳县吴城公社的一个农场去劳动。

  刚到农场,王铁民被分到一间小屋里,负责喂养农场的那几头老牛。“当时刚发过水,老农场被大水冲了,就剩一间比较结实的小屋。后来公社又盖了新农场,其他知青都去新农场干活了。”王老师说,因为年龄小,身板也是又瘦又小,领导就让他留在老农场的那间小屋喂牛,活也不重。不过最让王铁民感到高兴的是,农场还让他负责出黑板报。“是个小黑板,出的板报也没有现在讲究。不过幸亏那时候有了这个差事,我才没有丢掉学习。”王铁民说正因为有了这个差事,他才能够坚持学习,为后来参加高考作准备。

  经济困难 考上没去念

  王铁民报名参加高考后,就立即着手复习,由于有以前的底子,再加上一年来还经常看看书,他复习起来倒不是很吃力。“当时条件是很艰苦的。我除了喂牛,就是看书复习。”王铁民说,没有书架,他就在墙上钉两个钉子,放一块木板当书架用。

  但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当时墨水比较紧俏,集市上没有卖小瓶的墨水,大桶墨水又太贵,买不起。为了不耽误王铁民学习,父亲只好从单位借了点墨水给他用。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毅力。”就这样,王铁民在养牛的小屋里开始复习功课。没有老师辅导,没有补习班可上,复习全靠自己,王铁民回想起来还说:“现在的考生真的很幸运。”

  1977年,王铁民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时的考场设在公社中学,很简陋,两边各垒几块砖头、一块木板架上去就成了课桌,椅子也是用砖头堆成的。

  后来,王铁民考上了一所中专,与此同时,他的一个姐姐也考上了一所中专。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一下子要有两个孩子上中专,供不起。“我父亲说我是男孩子,年龄也小,先缓一年再上也没关系。”王铁民说,他自己也想考个好大学,上本科,第一年就没有上,准备来年再考。

  毕业一年后高考恢复

  1977年上半年,同在农场的姐姐给王铁民带来了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听到这个消息的王铁民特别激动。“我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王铁民说,恢复高考的消息重新点燃了他们这代人对知识的渴望,也给了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王铁民想到就做,他说自己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参加高考找出路。“在我们那个时代,下乡知青都希望快点返城。在没有考大学这条路之前,想回城,要么参加招工进工厂当工人,要么就是参军。”除此之外,就只能留在农村。也就是在得知高考的消息后,王铁民立即报名参加考试。

  “和其他老知青相比,我还是比较幸运的。”王铁民说,他记得1977年全国有570多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实际录取的还不到30万人,录取比例只有5%左右。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报名,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农村的老知青,“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激励。”王铁民说,比起他们,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

  连考三年 终圆大学梦

  1977年没有考上理想的本科大学,王铁民一点也不气馁。“明年再接再厉。我就不相信考不上。”王老师说自己有信心,遇到困难坚决不认输。到了1978年,高考已经恢复了正常,是在夏天考试。时隔半年,王铁民再次走进了考场。然而,这次考试又失利了。

  即使如此,王铁民也没有放弃。“我感觉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不愿意回农场,也不想进工厂当个普通工人。”于是,1979年,王铁民第三次走进了高考考场,最终被开封师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大学录取了。

  说到自己三次参加高考的经历,王铁民显得很平静。“我的心态很平和。”他说,一是因为当时年龄比较小,觉得还有机会;二是虽然落了榜,但我的成绩是在不断提高的。三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氛围很宽松,没有如今一年强似一年的隆重声势,没有家长黑压压一片守在考场外面,没有出版过如今这样多的“高考特刊”。其实,这些看似好意的东西无形中会给人很大的压力。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天气很热,看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王铁民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将会改变。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