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1版:郑周刊*悦读
3  4  
PDF 版
郑州的那片儿行政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州的那片儿行政区

中原网  日期: 2007-04-21  来源: 郑州晚报  
    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区……郑州市各区的行政设置众所周知,可民间却流传着更通俗的叫法,比如“行政区”——生性随意的郑州人将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及省直机关的所在地称做“行政区”,几十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直习惯性地这样叫着。

    虽然“行政区”在郑州人眼中只是个心理上的概念,但也有大致上的地理范围,那就是新通桥以东、燕庄以西、农业路以南、金水路以北。

    都说郑州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这话没错,却有失偏颇。静下心来看郑州,它被世人瞩目的是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3600年前,商王朝在这里起步,给郑州留下了古老的商城遗址,也给了郑州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的诸多理由;另一个则是百十年前,郑州成为中国铁路交通枢纽,它使郑州赶上了大的发展契机。说郑州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则是指后者,因为铁路枢纽的缘故,20世纪郑州迎来了几次大的发展机遇。其中,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是最重大的一次。

    行政区

  上面说的都是郑州成为省会之后的事儿,其实,老郑州也有自己的行政区,跟我们一起溜达溜达,瞧瞧当年老郑州行政区的模样。

  郑州商城遗址即是商汤王时所建国都亳,距今已有3600多年了。周代时,周王分封其弟叔鲜到管国,后来管国演变为管城。古代人修城是为防御之需,有城就会有门,有门就会有街,街是人们活动时不可或缺的通道。管城街巷纵横,慢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居民区和四条主干道,交会处便是“大十字口”。以“大十字口”为原点,按方位上讲,东叫敏德街(今东大街),西叫里仁街(今西大街),南叫咸宁街(今南大街),北有清平街(今北大街)和衙前街(今管城街)。这就是老郑州当时的行政区。

  东大街与城东路交会处是管城的东门,西大街与南顺城街交会处是西门,南大街和城南路交会处是管城的南门,至于管城的北门,并不像逻辑上推测的那样在管城街上,而是在北大街上。歇后语“郑州的城门——不照”就是在说南门和北门不在一条直线上。

  老郑州都把西门叫“小西门儿”,这是个很有说头儿的地方。有一种观点称,夕阳楼旧址在这里,而不在现今的淮河路古玩城处。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不管有没有夕阳楼,都影响不了“小西门儿”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除了在夕阳楼上感叹“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的诗人李商隐外,宋代的大文豪四川人苏轼曾在“小西门儿”小住,加上他的弟弟苏辙,唐宋八大家有两位齐聚,这还不够“小西门儿”自豪吗?

  那是1061年冬夜,在赴陕西任职途中,苏东坡在西门外辞别了前来送行的弟弟苏辙。送君千里终须别。可苏辙久久伫立就是不回,骑在马上的东坡回首遥望弟弟,慨然赋诗一首,情真意切,成为文坛佳话。诗作是《辛丑十一月十九日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诗里写了兄弟深情和对郑州的留恋:“……亦如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郑州的西门外,宋时有“坡垄隔”之说,地势高低不平,现在已经是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了。从二七广场喧闹的氛围中走出,踏上新修建的西大街,从交通银行营业楼东行百米,即今日南顺城街与西大街交会处。这里是古代郑州的西大门,也就是郑州老城区人常说的“小西门儿”。百十年前,西门这里城墙高筑,城门敞开,人来人往煞是热闹。

  北宋年间,西大街这里出过一位宰相——王德用。王德用祖上是河北赵州人,幼年随父徙居郑州管城。据说他身材高大、面色黑,有谋略,又治军有方,被人称之为“黑脸相公”。我们来看看这位900多年前西大街的“国家总理级”干部的“简历”:17岁便随军出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多次大军压境中,显示出谋略与用兵之道,可谓有战必胜,名闻四夷;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后被赠太尉,中书令,闾阎谥武恭。清人罗宪昂有诗《登泰峰吊黑王相公》称赞道:“尊安华夏几何年,朝野伟望星日悬”,“自古乾坤留正气,英风疑在白云间”。

  过了南顺城街,再往东,就到了一个大路口,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十街”,又称“大十字口”,现红旗广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