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3版:第一健康·关注
3  4  
PDF 版
药品再次降价 百姓难得实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药品再次降价 百姓难得实惠
一是市场难觅降价药 二是部分降价药换新装充新药
中原网  日期: 2007-04-23  来源: 郑州晚报  
  □见习记者 聂广利

  核心提示

  2007年4月16日,药品第23次调低价格,188种中成药价格的平均降价幅度为16%,最高降价幅度52%,此次降价的中成药中包括妇科用药、骨伤科用药、皮肤科用药、眼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等,涉及600多个剂型和规格品种。

  虽然政府一再颁发“降价令”,但药价的虚高综合征仍然难治,那么此次降价政策的施行情况如何?药品降价能否给市民带来真正实惠?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内的多家大药房和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多种降价药市场难觅

  从2006年年初至今,纳入药品政府定价目录内的所有中成药价格全部被调整了一遍,包括此前已经出台的内科用药和肿瘤用药等,共计300多种中成药的零售价格预计降价金额共16亿元左右。然而在记者调查过程中却难见降价药品。

  4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陇海路上的某大药房,欲购买已经降价的追风骨痛片,该药店营业员却称已经没有这种药品出售,并向记者推荐了一种疗效相似的藏药。随后记者又走访和联系了市内其他几家医院和大药房,得到的答案与此相似。

  正在东风路某医院做肿瘤复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她被诊断为肺癌,医生建议她住院检查和化疗。住院10多天,总共花去了2.5万元,其中8000元为检查费,其余的均为化疗、药费和住院费用。王女士说,如今医院里用的抗肿瘤药物,不管是注射液还是片剂药物,大多都是过千元的,而降价的药品当中,最高价的药品不超过千元,药品是降价了,可用不上还是空话,根本就感受不到看病费用下降了。

  集中招标青睐高价药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2000年起在我国药品流通体制中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通过组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医院药品采购进行投标的方式,来规范药品采购行为,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从而达到减轻群众用药负担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使这项改革的收效大打折扣。

  据了解,一般医院药品进价都会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而划拨出高、中、低三个价位的药品让各医药公司竞价,大学路上一家药品销售公司的经理刘强(化名)说,一支5ml的阿魏酸钠注射液(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肾小球疾病、肺部疾病),有的企业报价只有1元,而有的企业报价25.31元。按照医疗机构15%的加价规定,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往往是后者更容易受到医疗机构的欢迎,竞标药品的选取规则不言自明,药品价格越高,医疗机构的加价也会相应提高。刘强透露,在医院的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50%。财政补贴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药品销售收入自然成为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多开药、开贵药实际上也就顺理成章了。另外,包括医药代表、医生在内的药品流通环节也占据了大部分利润。

  降价药品

  “换脸”重来

  从1998年至今,国家先后对药品发出23次“降价令”,每次降价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几乎所有药品一旦进入降价名单,便立即从市场上消失,价格虽降,百姓却无福消受。

  其实降价的药品并未消失,而是回到药厂进行了一次“变脸”手术,换个名字,申报成新药,又重新回到了市场。“所涉及降价的药品品种价格太低,医疗机构根本不愿意进药了”,刘强说,药品卖不出去,生产厂家和批发零售商无利可图就停止生产、销售,而制药厂就会改剂型、换包装、换商品名称、用衍生物等方式为药品改头换面。据了解,按国际惯例,新药审批的时间一般在6年到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我国不少药品的审批只需1年左右时间就可完成。经过一圈周折,药价并没有降低,而其间发生的“变脸”费用、报批新药公关费用等“成本”,则还是变本加利地平摊到每位患者头上。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