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家庭”的孩子们始终不愿直接面对镜头。 |
|
□晚报记者 宋振科 游晓鹏 实习生 田栋梁 宋会平/文 晚报记者 白韬/图
让我们看一看这份特殊问卷调查中涉及的问题吧,一起去感受“特殊家庭”的孩子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
问题一:你对家庭有什么要求 调查结果:大部分希望父母不要吵架
“希望我爸早(找)不到我。”学生乐乐(化名)如此回答。这个五年级的孩子把“找”写成了“早”。
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乐乐一直不快乐。“经常不说话,郁郁寡欢,在课堂上也不举手发言,干什么事都畏畏缩缩的,一副很自卑的样子。”他的老师这么描述他。乐乐的爸爸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发作起来谁都不认识,乱砸东西,对他和妈妈也经常打骂,他妈妈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也为了乐乐能健康成长,带着他从家里逃了出来,寄居在乐乐的舅舅家里。“他以前和父亲在一起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场噩梦,他父亲的暴力行为使他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惧怕心理,这应该就是他写出如此答案的原因。”老师这么分析。
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们纷纷敞开了自己封闭已久的心灵。“希望爸爸妈妈能在一起。”
“请爸妈不要骂我。”“对我和弟弟的关爱平衡些。”“不要吵架,爸爸不要喝酒。”……
“我在写总结报告的时候十分心酸,想落泪。我想到自己的孩子,在我和老公吵架时他是什么感受,我想以后一定要尽量克制自己,不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七里河小学的于瑞华主任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问题二:你有心事想对谁说
调查结果:极少有写对父母说的
“和亲妈妈送的洋娃娃说。”有了心事只能向亲妈妈送的洋娃娃诉说,小娟(化名)的答案让人辛酸。小娟的父母在她两三岁时就离异了,她跟着爸爸生活,后来她的父亲又为她找了个继母。继母对小娟不是很关心,尤其是又有了个小弟弟之后。而亲生妈妈因为种种原因,又难得见一次面。
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回答这个问题时,有的写朋友,有的写没有,有的写在日记里,极少有写父母的。“他们不是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而是出于种种顾虑而自我压抑,找不到倾诉的渠道和对象。”于主任说。
问题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的关心程度
调查结果:真正关心子女学习的很少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让人吃惊。有打骂的,有不管不问的,真正关心子女学习的很少。难怪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劣迹斑斑”了。
但孩子还是希望父母能关心他们的学习,有学生在对家庭的要求中写道:“他们能看我写作业,告诉我哪里错了。”还有的学生写着:“请他们不要打骂我,因为好学生是打不出来的。”
一些家庭的变故,让这些学生失去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大多是一塌糊涂。
“长期缺少家庭关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极大的影响,使孩子在群体中容易与他人比较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出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于主任这样总结:“我们接下来会请心理学专家来对家长和孩子分别进行心理辅导,并持续开展相关活动,对此我们已经制订了具体的活动方案,希望能对这些学生有实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