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8版:特别报道(八)
3  4  
PDF 版
请王文超书记帮忙推荐几个好人才
多吃动物油用猪油炒菜 不伤身体
工农联姻 演绎美食进行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工农联姻 演绎美食进行曲

中原网  日期: 2007-04-26  来源: 郑州晚报  
  中国食品名城——漯河 系列报道之二

  

  核心提示:

  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在香港,漯河肉制品占全港总需求的1/4以上;在北京,来自漯河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在市民菜篮子中占1/4多;在离拉萨300公里的小镇上,漯河饮料摆上了小商店的柜台……漯河正在成为吊起中国人胃口的城市。

  临颍县固厢乡城顶村的菜地里,尚占伟和媳妇正又说又笑地摘黄瓜。问及收成,朴实的尚占伟笑着说:“俺3口人,租地种植蔬菜5亩,一年下来,不多说,得净赚这个数!”他伸出了3个手指头。是3万!难怪他笑得合不拢嘴。在漯河,像尚占伟一样,越多越多的农户正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迈着大步走在奔向小康的致富路上。

  

  发养殖财:龙头企业带动家家户户

  漯河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市,农民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要实现在中原城市群中快速隆起,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依托双汇、汇通、北徐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漯河在全市开展了旨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双汇产业化工程”。全市农民人均出栏生猪1.6头,是全省的3倍。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850元,超过农业收入50元。全市良种猪、鸡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90%和95%以上,漯河成为全省畜牧养殖第二大市,其中临颍、郾城两县还跻身全省畜牧20强县。

  

  打国际牌:优质小麦改变食品品质

  长期以来,国产小麦在国际市场始终没有占据重要地位。但早在两年前,漯河1800吨食用小麦却出口到了印尼。谈及这一切,漯河市农业局负责人感慨地说:“这全是龙头企业带动的结果。优质小麦种植工程彻底改变了漯河的小麦种植结构。”

  南街村集团、北徐集团、雪健公司、金源面粉,这些响当当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全出自漯河。依托这些龙头企业,漯河市大力推行优质小麦种植工程,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地开始换种专用小麦。截至目前,漯河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已占全市麦播面积64%,农民亩均增收50余元。  

  

  品质第一:蔬菜贴着商标进超市

  漯河的一荤一素上了北京人的餐桌,这恐怕早已不是新闻。一荤当然是指双汇的肉食,一素则是指龙云的无公害蔬菜。也许人们不知道,早在去年,漯河市的龙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就获得河南省首批“出境蔬菜备案基地”的招牌,并先后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800吨的蔬菜出口合同。截至目前,龙云集团已与漯河周边8地18个县市10多万农户签订了1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合同,漯河也由此成为全省无公害食品基地市。

  

  三大工程:演绎工农和谐对接

  双汇产业化工程、定单农业工程和龙云工程的实施,为食品企业的膨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货源。目前,漯河市年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占全国的25%;加工转化粮食300万吨,占河南省的20%;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同类产品的92%,占全国的25%;两家蔬菜企业获得出口资格。蔬菜不但俏销中国香港,还出口到泰国、菲律宾、韩国等地。漯河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食品名城”。

  与龙头企业发展相映成趣的是农业发展的一组数据: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龙头企业拉动的相关产业。蒸蒸日上的食品工业还催生出南街村、龙堂村、北徐村等一批享誉全国的“乡村都市”,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