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霞”和母亲终于和解,抱头痛哭。 |
|
□晚报记者 范光华/文
赵 克/图
“妈妈,你总说爱我,可为什么我梦里只有爸爸?你可知女儿的心事?我爱爸爸。我恨你,妈妈!”
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儿,在留给妈妈的信中这么写道。自从爸爸去世后,她就开始变得孤独、自卑,甚至心理有些扭曲,和妈妈的冲突不断,这些使她最终选择了离开家。妈妈满世界地寻找和声声哭诉,最终挽回了女儿的心。
这是昨天下午,郑州五中的同学们表演的心理剧《三封信》中的情景。
“妈妈,我恨你”引来哭声一片
昨天下午6时许,五中报告厅,该校心理社心理剧表演部成立两个月的第一次登台,三个节目都是关于孩子和父母关系的。除了学生和家长,社区和其他学校的代表也来了。
第一个节目是《三封信》,离家出走的女孩儿小霞恨妈妈,因为“你的衣服总那么脏,话总那么土,唠叨总是那么多”,因为“我不要你再去学校接我,你的破自行车,你粗糙的老手和秃掉的门牙,我不想让同学们笑话……”,所以“我想跑掉,去走天涯。我恨你恨你。”
看到小霞妈妈在电视上哭诉,寻找女儿的镜头,有同学开始偷偷擦眼泪,最后忍不住趴在桌子上哭起来。
“我已经看了很多次了,但每一次听到这里,都会忍不住哭。”该剧中的群众演员杨诚同学说。
扮演者说“坏孩子也可能是被逼的”
在第二个节目《眼睛》中扮演小混混小刚的张艺说:“我演的是小刚,是个坏孩子,父亲早逝,他很叛逆,整天在外面打架,在家里对妈妈也很凶,在一次殴斗中,小刚眼角膜受损,母亲去求医生把自己的角膜给儿子。”
张艺在生活中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他说想体验一下做坏孩子的感受,就报名了。“我感觉坏孩子也可能是被逼的,小刚对母亲太不好了,父母多不容易啊,以后要对他们好点。”
编剧刘俊涛是心理社咨询室的老师,他在点评时说,这次的题材都是学生共同关心的,环境适应、家庭生活、情感困惑等,学生们看完后讨论,可以带出各种不同的立场,从而找到他们内心冲突的根源。
五中副校长李建峰说,心理情景剧使同学们用第三人的眼光,重新看自己的生活,也提供了一种新思维。
他的说法得到了不少家长的认可,李女士说,看了《三封信》之后,感触很深,“儿子上初一了,经常放学后和同学玩,为此总是要唠叨几句,以后要和儿子多交流,我们应该是朋友关系,不能让他觉得父母专制了。”
心理剧是一种治疗方法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李文中,他说,心理剧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剧中主角除了扮演自己之外,同时可以扮演许多其他角色,通过角色交换,让主角有机会进入各个不同的角色中,通过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冲突,从而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问题以及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调整策略使问题得以解决。“除了宣泄情绪之外,还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识,同时,角色换位也可以让参与者体验到对方的感受,对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