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3版:悦读
3  4  
PDF 版
铭功路:历史就在脚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铭功路:历史就在脚下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2  来源: 郑州晚报  
  铭功路郑州市十四中院内曾发现大型制陶作坊遗址
  西陈庄古老的街巷不知历经了多少演变
  铭功路上的人民公园西门
  西陈庄的老街、老人都是一部与铭功路息息相关的历史
  西陈庄是铭功路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一个较大社区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都说郑州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这话没错,却有失偏颇。静下心来看郑州,它为世人瞩目的是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3600年前,商王朝在这里起步,给郑州留下了古老的商城遗址,也给了郑州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的诸多理由;另一个则是百年前,郑州成为中国铁路交通枢纽,它使郑州近百年赶上了大的发展契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一个地方都值得书上一笔,那就是铭功路。

  细说身边的历史

  4月14日,一个普通的周末,郑州铭功路。16时许,郑州第十四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李培燕从学校里走出,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百年精读散文》。她是去大石桥附近的郑州市图书馆还书。从小热爱文学的李培燕坦言并不喜欢历史,“历史需要背的记的东西太多了”。

  “其实你平常就生活在历史中。这里原来是商城西墙之外,十四中院内曾经发现过14座排列有序的陶窑和10座小型房基。附近还出土过一批陶垫子和陶印模,以及大量陶器碎片、烧坏陶器和未烧的器坯。这说明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不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手工业内部也有了固定分工,产品生产主要是为了商品交换。”

  李培燕对我的话非常惊讶,她说之前总觉得历史和自己没有关系,没想到它们就在自己的脚下。

  郑州商城制陶业的骄傲,是一件原始青釉瓷尊,1965年出土于铭功路商代墓中。该瓷尊用高岭土制成,烧制火候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质地细腻坚硬,吸水性弱,高27厘米,口径也为27厘米,胎骨为黄灰色,饰有席纹和篮纹,胎质呈灰白色,细腻坚硬,内外遍施光亮晶莹的黄绿色釉,并留有釉滴。据说叩之还有清脆的金石声。这与后代的瓷器相比,虽带有不少原始的色彩,但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因此,人们将其命名为原始青釉瓷尊,1973年曾赴英、法等国展览,现藏于郑州市博物馆。

  原始瓷尊的出土改变了人们传统地认为瓷器是从汉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观点,把我国的制瓷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上推到了3000多年前。

  见证历史的小村落

  西陈庄是铭功路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一个较大社区。提起西陈庄、东陈庄,许多人都熟知它是郑州市中心的一个老地名。清乾隆《郑州志》“建置·屯砦”中记载有“东、西陈庄属城厢区九段”。当时是郑州老城西边的一个自然村。解放初期,隶属市郊八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西陈庄大队属三区管;1958年公社化时,加入七一公社;1978年划归二七区农业公社,以铭功路为界,划分成两个生产队,路西的叫西陈庄生产队;路东的叫东陈庄生产队,都以种蔬菜为主,村民副业以弹棉花、做网套、开旅社居多。

  早在1980年地名普查时,村中老年人就介绍说,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人陈自强遵官府移民之令,携大儿陈杰、二儿陈举、小儿陈选到大槐树广济寺处集合。起程时,陈自强吩咐儿子将大槐树及树上老鸹窝入于眼、印于脑,将槐树种带往新址种植,作为对家乡的纪念。陈自强一家人从洪洞县出发后,一路阴雨连绵,到达郑州老城之西,天气才放晴朗,就在此扎庄(原西陈庄47号)安家落户,并在村北边(现十四中位置)种上带来的槐树种子生根发芽。为了不忘一路的艰辛和恶劣的天气,之后便把他们居住的村庄叫成晃陈庄,取晃的明亮日光之暖的意思。

  随着岁月的推移,陈自强虑及族大,不便差徭,便把小儿子留在身边,大儿子、二儿子带其妻儿分到村东,独立门户。因晃陈庄叫着拗口,民国初年改名叫陈庄。随分家时所住方位,西边的叫西陈庄、东边的叫东陈庄。

  1925年因建铭功园而修建的铭功路在村中通过,这里很快成为繁闹街衢。解放后,由于东、西陈庄地处城郊接合部,外来人口不断增加,逐年扩展,已和城市融为一体,大部分村民迁居劳动路两侧,以经商和服务业为主。近些年,随着旧城改造,村中形成的几条街如东陈庄前街已被废除,西陈庄大部分已被建成住宅楼群,命名为西彩小区。

  大学城原是梦一场

  在郑州这座城市的版图上,二七广场无疑是城市中心最亮的明珠,而铭功路、二七路、人民路则是这座城市连接这颗明珠的梦想之路。和人民公园毗邻的铭功路,拥有了这座天然的城市中心后花园,自然成为一方适宜居住的佳地。

  家住铭功路的张先生每天早上都会步行穿越人民公园去上班,“散步是很好的锻炼方法。公园里空气好,也没有车辆。”张先生2000年转业到郑州,工作单位在文化路新通桥附近,当初决定买房安家时,就是看重了铭功路良好的交通和周边环境。

  如果拿出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郑州市城市规划设计图纸,上面展现的内容也许会让和张先生一样的郑州新“移民”们大吃一惊:中山北街、中山西街、西门大街是中心大道,铭功路边上要建大学城,燕庄、关虎屯、胜岗、兑周等村庄远离城区,是偏僻的小村庄……

  这些老的郑州规划图纸是郑州市民李先生2002年无意中发现后透露给媒体的,在《金水河平面图》上,金水河绕郑州城区北郊而过;《郑州市商埠设计草图》上,铭功路两侧规划出了大学校址、中学校址;而《一马路平面图》《一马路、二马路设计图》《三马路新辟路线设计图》则表明上述这些位于市中心的马路,70多年前还处于规划、建设阶段。

  现在这里完全在市中心了,可见郑州发展有多快。商城遗址让郑州显得很古老,可从这些设计图上看,郑州又很年轻——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它就长大了10倍。曾被改道郊区的金水河半个多世纪后又成为了贯穿城市中心的河流,四桥一路的建设,使大石桥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如此一来,铭功路的“大学城”梦想被搁浅,也就更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