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1版:封面
3  4  
PDF 版
郑州之战造就“铭功”之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州之战造就“铭功”之路

中原网  日期: 2007-05-12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苏 瑜/文

  张翼飞/图

  

  铭功路南起解放路,北至大石桥,长1175米,宽20多米,是直奉军阀郑州之战后形成的一条老街道。同时建造的铭功桥在当时对沟通南北交通也起了一定作用。

  难忘铭功园

  1922年4月,直奉战起。直系吴佩孚自洛阳率部北上,攻打奉系张作霖,又调陕西督军冯玉祥任后方总司令,以补中原兵力之虚。冯以一部兵力(张之江旅,宋哲元团)同吴的部分军队驻守郑州。位于开封的河南督军赵倜暗与奉系勾结,自认为郑州兵力空虚,唾手可得,于5月6日凌晨,以其弟赵杰“宏威军”,宝德全、常德盛之骑兵两师猛袭郑州。冯得知后即调陕西军胡景翼师火速援郑,并于6日下午抵郑督战。

  双方在郑州东郊二里岗、白佛,北郊十里铺一带展开激战。战斗持续近三日,赵部被击败,郑州免遭劫掠。战斗中,靳云鹗部有一团长彭象乾不幸阵亡。战后,靳云鹗驻军及郑县商会为表彰彭团长为保卫郑州安全而牺牲的精神,共同筹资在西陈庄东边(现人民公园西门园内)购地20余亩,修建了纪念彭象乾及一同牺牲的595位官兵的“铭功园”。

  1925年10月10日,郑州当地军、政、绅、商、学、工以及警路电邮各界及旅郑人士等,在铭功园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影响巨大。几日后,北京《晨报》发表了“彭公铜像揭幕仪式,举行公祭”的消息。事后,为方便各界人士和群众观瞻凭吊,人们又修建了一条由市内通往“铭功园”的道路,命名为铭功路。

  1938年左右,“铭功园”改叫“彭公祠”。抗日战争郑州沦陷期间,彭公祠遭到严重破坏,骑马铜像也被日本人掠走。解放后,彭公祠几经修葺改建,至20世纪80年代,往日风景已难觅踪影,大殿及其附属建筑都未能保存下来,只有凉亭的台阶让人们回味着此处的沧桑。

  悠悠铭功桥

  早在民国年间,铭功路南头紧临由西向东流经这里的金水河。河上原来并没有桥,过往行人均感不便,地方民众一致呼吁,请求从南向北修一座桥,通往铭功路。据老街坊们回忆,为建造这座桥,当时县政府同郑县商会倡议开展募捐,商界的盐庄、钱行、杂货、转运、棉花行、药材行、客栈、饭馆等行业捐资3000多元,用近1个月时间修筑了一座长不到10米、宽3米的木桥,木桥因在铭功路南段,故名铭功桥。

  铭功桥建成后成为旧市区通往广武、黄河南岸等地的交通咽喉。1950年5月,政府动工改建慕霖路、顺河街、迎河街(现合为解放路)时,首先填平了旧金水河道,拆除了摇摇欲坠的铭功桥。

  1950年~1952年,解放后的郑州市加紧建桥修路,以改变市民行路难的问题,其中的铭功路桥(大石桥附近)和人民路桥,是郑州市最早的钢筋砼桥梁,两桥皆单孔,宽12.5米。

  提起大石桥,郑州人都很熟悉。其实,始建于1939年的大石桥,历史并不悠久,这座最初长18米的双孔石拱桥,在1980年金水河治理工程全面竣工后,被重建为长30多米、宽30多米的二铰平板拱形钢筋砼桥梁,成为郑州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如今,在大石桥附近的金水路、南阳路附近,还保留着石桥街、石桥东里、石桥西里等小街道。

  金水河改道纪念地

  金水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河,在1916年版的郑县城地图上,可以看到郑县城坐落在金水河的臂弯里,那是改道之前的金水河。说起金水河改道,还有一段历史。

  1939年郑州连续降雨,河水暴涨,金水河洪水进入市区,平地水深数尺,繁华的商业区德化街、顺河街、铭功路积水及腰。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于是公推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为治理金水河委员会主任委员,决定将金水河改道出市区,新河道从菜王(今大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附近)起向北稍偏东挖起,至郑(州)广(武)公路折向正东,至燕庄附近白村与旧河道相连,全长5180米。

  腐败的政府和它的官员们在改道挖河时的做法是令人愤慨的。为保证市区安全、繁荣,他们只在河的南岸筑堤,北岸则敞坦于地平线,这一荒唐做法后患无穷,每次涨水,北郊都是一片汪洋。而官员们却只顾自己表功,竟然在郑广公路桥头(今大石桥附近)立改河道纪念碑。北郊农民见之无不唾骂,不久,便被愤怒的农民砸毁。

  如今,这里是金水河滨河公园秋园的入口,南依人民公园,景色怡人,成为市民悠闲出行的佳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提起铭功路以往的历史,在河畔安享晚年的老人们都能说上几句。只是早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生活一部分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流连在河边时,穿越大石桥时,又有多少人会想起那些“故”事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