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幸福深处》。宋丹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初恋和婚姻,对亲情和友情的记述也在书中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她的父母、兄姐和孩子们都是最可爱的主角,甚至先生的前妻也是她的知心密友。他们的日子其乐融融,读来令人开怀而温暖。同时,她还为她演艺生涯中最重要的朋友——黄宏、赵本山、濮存昕——倾注了很多的笔墨和真情。
(十五)
“妈妈,我很快就长大了!”
巴图在一天天地长大,他继承了我引以为荣耀的一切:快乐、幽默、懂事、宽容。
他在朝阳外国语学校读初中,那是一个重点中学,大家成绩都非常好,巴图却总是调皮得让人头痛。6年小学念下来,他完全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自己闹不算,还打扰别人。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处分过学生,他却一下子受了两个处分,就连处分的名目都是单为他设计的。
当然他也有优点,就是英语口语非常好,大概是我遗传了一副好耳朵给他。我记得他的校长——一位70多岁的慈祥的老太太曾经和我说:“丹丹,你儿子根本不用学英语,闭上眼睛就会说。”
有一次,他们年级英语口语比赛,巴图自己编了一个小故事上台表演,赛后我问他得了第几名,他说:“当然是第二!”
“为什么‘当然’是第二?”我很诧异。
“妈妈!”他很不满意地看着我,“干吗非要我得第一?第一肯定是一班的班长。一班是全校最好的班,一班班长是全校最好的学生,我在我们学校是最‘烂’的,为什么老师要让我得第一名?”
这件事本身或许有失公平,但它使我看到巴图身上一种特别可贵的品性——知足常乐。有的孩子永远要争第一,得了第二就受不了。巴图却是哪怕得了倒数第二,回头一看也会大笑出声:“哈哈,后面还有一个哪!”
我姐姐常说:“巴图就算有一天被人贩子拐走,在街上当乞丐,都一定是个快乐的小乞丐。甭管什么事儿,他都能发现好玩儿的一面,他的生活特别有意思。”
巴图大约13岁的时候,我发现他趁我不在拿过我的钱。说起来,那天我真是很没面子。我很认真地告诉巴图的老师我管教他非常严格,从来不给他过多的零花钱。老师愣了一下,疑惑地问:“是吗?那他怎么会请全班同学吃冰棍呢?”她这么说,我也愣了。
那以后我对自己的钱包严加看管。一天下午,巴图不在家,我发现钱包里少了100块!我立刻打电话给小区门卫,门卫告诉我他出去了。我又给门口小卖部打电话(可见我留下这些零七碎八的电话号码有多么英明),小卖部的老大爷告诉我:“您儿子刚走,从我这儿买了根冰棍。”
“他拿多少钱买的?”
“100块钱。”
巴图回来了,我很平静地问他:“巴图,你拿妈妈的钱了吗?”
“妈妈,妈妈我告诉你啊,那100块钱……”好小子,他倒是不抵赖,我认真听他如何自圆其说,“那100块钱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它飘啊飘,飘啊飘,就飘到地上了。”
我气坏了!我告诉他天底下没有自己“飘”下来的钱,告诉他这件事情牵扯品质,永远不可以再出现。我问他是否一定要被揍一顿才能记住这个教训。他说:“不用了,妈妈,你的目的是为了让我改,现在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肯定改。”
那天我没听他的“花言巧语”。我揍了他,在他身上留下了几道血印儿。确实我原本没想打这么狠,但我气疯了。过后我还给他照了张相。他指着照片里自己胸前的血印儿委屈地说:“妈妈,这哪儿像亲妈打的呀?”
大约10年前我参与过小崔主持的一期《实话实说》,话题是“孩子是否不打不成材”,当天我坚决站在正方:说什么也不能动孩子一个手指头!
10年过去了,我已深深体会到孩子管教起来多么难。他不听话的时候,他犯了错误老师找我谈话的时候,总有一股火苗从脚底一直蹿上我的头顶,随即我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悯自怜。我禁不住又问起自己当初到底该不该离婚,尽管我先生对他非常尽心,尽管就算他的生父在身边,也不见得能帮得上什么忙。
青春期的孩子,说教对他是无力的,我几乎没有办法去扭转他已认准的方向,我只有等他长大,等待的过程却是那么漫长。我经常对着儿子说:“你是谁派来的啊?你是专门来气妈妈的吧?”一边说,一边止不住地掉眼泪。
所以当我后来又与小崔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跟他说:“咱再来场《实话实说》吧,这回我一定站在反方!孩子不打不行,我实在受不了了!”
在我每一次扬起巴掌不知是想揍他还是想自残的时候,他总是使劲地抓住我的双手,抓得紧紧的,不让它们动弹,然后他捧起我的脸,对我说,妈妈,你看着我的眼睛!再给我一点时间吧,我很快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