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郑周刊*深度
3  4  
PDF 版
它们,让河南“非遗”星光灿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它们,让河南“非遗”星光灿烂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5  来源: 郑州晚报  
  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烧制出来的黄河澄泥砚美妙多姿。晚报记者 王梓/图
  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我省各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今年初,河南省政府公布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戏曲、传统体育与竞技等14种148项。特选择其中一些,以飨读者。

  ◆黄河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砚之一,历代为朝廷贡品。宋代李之彦《砚谱》云:“黄河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因制作工艺独特著称于世,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等特点。

  ◆大仵民间舞蹈

  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是一个有名的“民间舞蹈村”,该村民间舞蹈传统历史悠久,龙灯舞、狮子舞、竹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名扬四海。2007年,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中的鬼会是大仵人自己独创的民间舞蹈。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分为两类七种,两类分别是:不带说唱舞蹈和说唱舞蹈。不带说唱舞蹈有五种:龙灯舞、狮子舞、竹马、高跷、鬼会。说唱舞蹈有两种:小车和旱船。这七种舞蹈全部由打击乐伴奏。

  ◆火龙舞

  2006年,孟州市龙台村的火龙舞已被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龙台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要组织多条火龙闹新春。舞龙前首先到五龙庙前祭龙,然后走村串户开展表演活动。火龙舞在蜘蛛灯的带领下,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翻腾着向前行进。遇柱则缠,有时盘旋,还不时向蜘蛛灯喷射焰火。特别是晚上,将炸制的“油沽肚”插入龙体内舞动,犹如真龙下界,栩栩如生、奇妙无比。在锣鼓和螺号的欢快伴奏下,仿佛把人带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铜梁火龙源于铁炉业的行业龙,古往今来最受人们喜爱。火龙每条长20米,由11人玩舞。火龙舞通常是两条火龙相配合,外加吹打乐队、干花队、铁水花队以及喷花、烟火、火流星等助阵,整个火龙队40余人参舞。

  目连戏◆

  目连戏是发源于南乐的古老剧种,以演《目连救母》而得名,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堪称戏剧鼻祖。“目连戏”于北宋年间由开封传入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南乐,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该戏曲在当地一直保留着原始的面貌。该剧以民间杂耍为主,集综合戏曲、武术、焰火、魔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开膛破肚等特技表演,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唱腔初为民间小调,清朝时改为大平调。

  浚县社火◆

  浚县的民间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特别是踩跷秧歌、群狮舞这些表演形式,对丰富和完善宫庭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民间文化发展史、民俗文化库也是一种有力补充。

  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节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