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阳县的民间舞蹈“挑花篮”正面临失传。 晚报记者 王梓 图 |
|
□晚报记者 王杰 实习生 田栋梁
在偏僻的乡间接触到的事实,让调查组的成员有了真实的心痛。那些民间的“文化古董”在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中几近消亡。一门技艺、一种手艺只剩下了几个甚至一个年迈的传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民间力量的推动
“你听过‘怀梆’吗?”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永祥问。2006年初,丁永祥跟随河南师范大学“怀梆”课题研究组到著名的“怀梆之乡”武陟冯丈村考察时,了解到的情况让人心痛。“上世纪50年代,怀梆戏在焦作风靡一时,演员最多时有三四十人,现在只有6位平均年龄76岁的怀梆艺人,怀梆戏面临失传。”
“怀梆”又叫“怀庆梆子”,是流行在河南省焦作市(古时称怀庆府)及周边的一种民间戏曲。“怀梆”滥觞于隋唐时期的歌舞小戏“踏谣娘”,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怀梆”。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怀梆”位列其中。“如果再不把怀梆剧本整理出来,把老艺人的音像资料拍摄保存好,那这个剧种慢慢就彻底消失了。”丁永祥说。
在丁永祥和课题组的倡议下,冯丈村决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把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传下来。2006年6月7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落户冯丈村,同时成立的还有一个叫“稻花香”的剧社。这是全国首家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大家希望利用民间力量的互动,促进和保护无形遗产“怀梆”的老传统。
“怀梆”国家级优秀传承人赵玉清说,现在面临的首先就是演员断层和观众断层问题。“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看了,大型的演出活动几乎没有了。”
2007年1月27日,冯丈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面,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间怀梆保护与发展研讨会,邀请到了周边县市的30多位怀梆艺人代表,讨论通过哪些方式推广和传承怀梆艺术。或许人们短期内无法看到“怀梆”重新辉煌的情形,但是对充满热切希望的民间文化保卫者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了。
自发性的文化普查
在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运作的同时,河南大学也组建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团”。2006年7月19日,这个调查团奔赴河南20多个县市,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曲艺和手工技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寻访那些流传已久如今却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陟盘鼓、沁阳唢呐、温县司马懿得胜鼓、许昌钧瓷制作工艺……在队员们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们走访的情形。参与调查的队员告诉记者,他们在乡间见到的情形,真实得让人心痛。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文化古董”,正被时尚潮流和现代文化冲击得接近消亡,“一门技艺只剩下了几个甚至一个年迈的传人,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一个对纸糊灯笼技艺怀着浓厚兴趣的队员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那些各式各样的花灯就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到过节的夜晚,城乡郊野都特别热闹,大人们领着孩子,举着灯笼走出家门,观赏夜晚举行的花灯游行,走马灯、莲花灯等晃得人眼花。顽皮的孩子还拿着自己的蒺藜灯恶作剧地碰撞其他小朋友的灯笼,惹得身边的大人一阵笑骂。但是现在那些充满智慧的手工制作的灯笼却很难见到了,机器工艺制作的塑料灯笼充斥着街头,那些会糊灯笼的手工艺人也淹没在人群当中,无处可寻。
在20多天的时间内,调查队员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调查报告、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和大量的录像资料,这些资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和保护等方面,翔实生动地记录了那些根植于民间的“文化古董”即将远去的背影。
来自文化部门的消息说,这些调查资料是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行动中涌现的最早的一批真实数据。
政府主导的保卫战
2006年2月12日,为期两天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展览。少林功夫、豫剧等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曾经全程参与的河南省文化厅社文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好多观众觉得到了河南展区,像进入了万花筒,从来没想到丰富的民风民俗里,竟然有着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看了河南展区后表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工作做得也很好。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在最近的两年里,河南涌现的民间文化保卫热潮成了媒体和网络上常见的新闻热点。在本土门户网站的文化遗产专栏和个人博客里,大量民间技艺和杰出的民间艺人开始浮出水面。
配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摸底,河南还分地区、分类别制订了普查工作方案并陆续组织开展,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遗产进行了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河南省民间文化协会有关人士透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摸清家底,了解和掌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从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
据悉,目前河南已经在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体系”,在首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紧接着还会公布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