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郑周刊*深度
3  4  
PDF 版
珍爱民间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惊艳的民族审美
珍爱民间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5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王杰

  实习生 田栋梁

  

  总有这样一个日子,让人聚焦传统文化。

  总有这样一种记忆,让人重拾新奇激动。

  2007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当我们精细梳理的时候,才惊讶地意识到,原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

  作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河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方面,更是隐藏着许多熟悉或陌生的经典。

  从禹州濒临失传的民间细吹表演技艺,到兼具北方粗犷豪放和南方委婉细腻的商城民歌;从朱仙镇木版年画、黄河澄泥砚,到汴京灯笼、洛阳宫灯,以及泥塑、剪纸;还有凝聚高超技艺的酿酒工艺、钧瓷烧制、玉雕、铸剑……这些承袭着民族文化风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例外地凝聚着深刻的“文化记忆”。它们依托那些老艺人,并通过他们的声音、技艺、表演等形象地表现着,成为文化链条上连续不断的节点,每一个发现都让人欣喜。

  不过,它们又是脆弱的,任何对文化的忽视或保护不当行为,都有可能造成濒临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没落。另外,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经典的民间文艺,也会随着老艺人的日益减少或故去而销声匿迹。

  让人欣慰的是,河南正在对民间文化的杰出传承人进行着发掘性的保护。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说,河南是全国最先开展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认定工作的省份,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滕派蝶画传人佟起来、洪山调的传唱盲人马九信和百岁民间故事家马巧枝等76位在曲艺、舞蹈、工艺等方面有独特技艺的老人被认定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但是,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仅仅限定在保护民间杰出艺人方面。全球化加剧和文化生态的改变,让民间文艺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继承民间文化遗产的态度,正经历着从无知到冷漠的尴尬现状,一些民间文艺自身特点的限制,也造成了文化遗产传承的断层。许多我们不曾熟知的“文化记忆”,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遗憾地中断在历史的进程链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家族中永远无法清晰留存的背影。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