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要闻快读
3  4  
PDF 版
昨天,我国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召开新闻发布会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全力打造中部传媒航母
赵庄魔术马街书会 曲艺文化改变农民生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赵庄魔术马街书会 曲艺文化改变农民生活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5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卢曙光 实习生 丁垒

  一个村庄过去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贼来不怕客来慌,年年得吃救济粮,只见姑娘嫁出去,不见小伙娶新娘。”还是这个村庄,现在的生活也可以用几句民谣来概括:“住楼房,装电话,精致手机腰间挎。走亲串友坐轿车,联系业务现代化。男穿西装女穿裙,更比城市人潇洒。”文化也是生产力,这句话用来形容魔术专业村宝丰县赵庄乡周营村无比贴切。

  宝丰县于1995年10月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目前,宝丰县民间演艺团体已有1400多家,从业人员5.5万人,年创收入4.02亿元,走出了一条“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创新之路。

  宝丰现象 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

  宝丰县位于河南中西部,属平顶山市辖县,文化底蕴丰厚,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神秘的观音文化香山寺、神奇的汝瓷文化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悠久的说唱文化马街书会、驰名的民间文化赵庄魔术等汇集于此。

  宝丰县有12个乡镇,其中赵庄、商酒务、肖旗等7个乡镇拥有民间表演团体1000多家。赵庄魔术起源于唐宋,繁衍于明清,而盛于当今。周营村魔术文化源远流长。有个神话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周营村张家母子俩,家境贫寒,靠儿子赶会卖针为生。母亲天天烧香求神,菩萨感其心诚,梦中传授他儿子两套戏法,一是“吃针穿线”,二是“吃火吐旗杆”。儿子醒后如获至宝,天天演练,终于运用自如。每逢赶会,他先表演节目,然后卖针,收入果然增加,家境逐渐好转。母子为报答菩萨恩德,在村里盖了一座菩萨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起庙会祭奠。后来庙会日益兴盛,玩魔术、变戏法的人越来越多,魔术就成为这一带居民普遍的传统爱好。

  现在在周营村,新郎新娘结婚当天晚上,大多要办一个“新婚晚会”,新郎要用一个魔术动作,让两支红烛不点自燃,新娘空手向上一抓,各种喜糖到手,分给大伙儿。

  当地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流动性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的还应邀到越南、缅甸演出。“听起来神出鬼没,演起来偷梁换柱,看起来捧腹大笑,点破了恍然大悟”,这就是宝丰魔术的魅力所在。

  魔术之乡 一年里赵庄乡“变”回1.3亿元

  魔术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当地人的摇钱树。早在1996年,拥有630多个民间表演团体的赵庄乡就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电话。2005年,仅魔术一项全乡收入达1.3亿元,魔术真正成为了当地一个支柱产业,涌现出了丁德龙、刘顺等一大批农民魔术师。这些艺人登舞台点石成金,下田间能犁会耙,不少人搞企业也是经济强人。他们不仅靠魔术增加了收入,而且带回了各种致富信息,推动了当地经济综合协调发展,带动了当地服装、道具、音响、大篷、运输和广告设计等1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创造产值1000多万元,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现在,宝丰县已经建成全国唯一初具规模的民间演出服务市场,有了自己的魔术文化产品品牌和艺术学校。

  马街书会 来自民间的艺术奇葩

  马街位于宝丰县城南6公里处,马街书会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三大书会之首(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石家庄书会)。每年的书会会场,有千座书棚,数千名艺人,40多个曲种,数十万观众,场面宏大、壮观,堪称我国民间艺术之奇葩。1996年2月,马街书会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文化之一,2006年5月,马街书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