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人:杨录凤,57岁,退休
采访人:晚报记者 苏瑜
本来杨女士找我是想谈谈她外孙的幼儿园老师,以表示对老师的感谢和尊敬。聊天中,我却发现了一个普通人群的特殊生活状态。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家生子,有一些家庭开始变成了“周末家庭”——工作日里夫妻忙工作,孩子交给父母照顾,到了周末全家再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
我成了空巢老人
“我与杨录凤于1975年结婚,生有一女,平常夫妻感情深厚,风雨同舟。特别是自从1995年7月2日患病至今,全靠杨录凤一人照顾料理,精心伺候,感念之余,常思身后之事。念及生前老伴杨录凤与我夫妻恩爱之情,我愿与其‘生同衾,死同穴’,生死不离老伴杨录凤,即杨录凤百年之后与我同穴而葬,左右不离。”2004年1月28日,感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老伴在亲友面前立下遗愿。一年之后,我怀抱着他的骨灰前往他的家乡安葬。
我和老伴的感情很好,我们相识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带有五个孩子,大的还未成年,小的9岁。而我当时还不到25岁,是个未婚姑娘,是他的豁达征服了我。
他确实是个开明豁达的人,这可能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17岁就参军,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考验。他经常自豪地给女儿讲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峥嵘岁月,讲他那件浑身有许多枪眼的军装。“命大,子弹打穿衣服都没打中我,多亏了我瘦小。”他人很风趣。
1995年老伴因病瘫痪在床,我对他的细心照顾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有保姆,可很多事情我都亲自做。十年如一日的照料,让我已经习惯了围着他忙碌的生活方式。他突然离去,我像快节奏运转着的机器突然没了电,整个人都空落落的。
外孙的到来赶走了我的寂寞
我和老伴有一个女儿,女儿结婚后,和女婿在繁华地段开了一个美发厅,平常忙得不行,很少顾及家里。我和老伴也都理解。2003年,他们有了孩子,因为要照顾老伴,我也没帮他们带过孩子。老伴去世后,我看到外孙在店里被冷落的受罪样,便劝他们搬回家里住。
很快,我便发现了问题。女儿和女婿回家很晚,一般都要到凌晨左右,我和外孙晚上10点左右就睡了,他们回来之后,被吵醒的孩子因为一天没见到爸爸妈妈,自然是要和他们闹一阵子的,时间长了,外孙的睡眠就不怎么好。为了外孙的健康,我提出让他们还搬回自己家住,外孙由我带。
和外孙的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总的来说还是愉快的。女儿女婿很少回来看孩子,外孙吵得时间长了,我就送他到店里和父母团聚,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周末家庭”的固定模式。
去年夏天,听一个邻居说,她的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送到幼儿园后很听话,一个月就吃胖了。思来想去,9月份,我把不满3岁的外孙也送进了幼儿园。
我感到自己成了有用的人
外孙比班上的学生都小,开始我非常担心孩子跟不上教学进度会对他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没想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我们遇上了一个好老师。
他的班主任叫吴琼,二十七八岁,是位好姑娘,孩子们都格外喜欢她。
有一次文艺演出,我看到吴老师抱着一个婴儿,聊了几句,才知道这是她的孩子,因为平时工作忙,就交给爸爸照顾。看着那不满一岁的孩子,我突然心里酸酸的。原来只知道自己是老有所用,帮女儿照顾外孙,这一刻我才突然发现,我们这些赋闲在家的老人对社会还是有贡献的,想到这些我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