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8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中原崛起看郑州 喜欢郑州的一百个理由
市民爱心尽显人性温暖 人文之美溢满可爱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市民爱心尽显人性温暖 人文之美溢满可爱郑州
下面3位普通市民的爱心只是让城市自豪的一个细节
中原网  日期: 2007-06-07  来源: 郑州晚报  
  李志平创办的管城区“爱心热线”,为无数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

  晚报记者

  张翼飞 图

  □晚报记者 裴蕾 王菁 王立恒

  

  城市的美,离不开人文之美。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活跃在郑州的爱心人士,通过他们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感知郑州的人文之美。

  喜欢郑州的100个理由

  本报昨日征集的“热爱郑州的100个理由”活动,市民参与热烈,听听市民如何讲述自己热爱郑州的理由。

  ●喜欢郑州!首先郑州发展很快,越来越有时代气息,是个时尚与文化结合的城市,还有许多美食,呵呵。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冯莹

  ●交通便利,购物方便,环境卫生情况比较好,就业的机会还比较多。商丘来郑工作的 朱春霞

  ●我来郑州上学生活3年了,我是个恋家的人,郑州让我感到亲切有安全感。前几年感觉绿城郑州有点名不副实,但是这两年,郑州的环境绿化,让我觉得有绿城的感觉。    农大大三学生 张重阳

  ●嗯,喜欢。郑州的饮食文化让我喜欢,四大菜系都有的买。我比较喜欢郑州的烩面,光烩面都有好几个“记”。最有感觉的就是去惠济区吃农家饭,景美,菜鲜,气氛好。

  政府职员 闫丽

  ●好啊。郑州的卫生城建搞得好啊。环境保护和交通秩序搞得要比以前好多了。    环卫工人 孙先生

  ●比较令人满意,郑州的经济建设很快,城市发展很快。现在郑州的道路很宽,交通也很便利,大路上小路上都有公交车,想去哪儿坐车很方便;现在郑州的道路很宽,行人行车都比较安全放心。    交通协管员 郭先生

  ●郑州吸引外来人口很多,人多了,需求也多了,给我们做生意的人带来了很多商机。希望大力发展郑州,扩大郑州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来郑州旅游、工作创业和上学。

  商人 李先生

  ●郑州和周边的县区有好多地方都有很久的历史遗址和游览区,值得去参观和游览。比如母亲河啊、黄河游览区,还有那里的澄泥砚及武术馆,等等。

  来郑旅游 张女士

  ●郑州的街区公园、生活广场都比较不错,环境气氛都很好。每到傍晚、晚上,吃完晚饭,带着家人孩子来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什么的,还有教跳舞的,老人大人小孩一块跳跳,挺好的。市民 李小姐

  ●郑州市民在公交车上都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在北京、上海都没有这种现象,所以,我热爱她!

  手机尾号7910的读者

  ●郑州周边环境美,休闲去处多,以前休息礼拜天时,只能去公园。现在去的地方可多了:惠济区古树园、郑东新区、农家果园、森林公园……数都数不尽。只要你想玩,就有好去处。小灵通尾号7910的读者

  ●久远的黄河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现代的绚丽东区。手机尾号1936的读者

  

  今日本报将继续征集“热爱郑州的100个理由”

  征集方式:拨打电话:67659999

  发送邮件至:peileilei@163.com wangjing80617@tom.com

  发送短信至:13838049220 13939041818 13838043602

  我一辈子忘不掉帮助我的人

  

  爱心市民李志平:5000人同走爱心路

  李志平是“管城回族区文明市民爱心热线部”创办人,市百货大楼商管处的一名普通职员。在她的感召下,一个拥有5000余人的“爱心大家庭”在不断地温暖着绿城郑州。

  李志平幼年口吃,她8岁时,在一些好心人的资助下,她得以做手术矫正了口吃。“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缘于这份感动,我也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李志平说。

  早在1983年,李志平得知二七区五保户、盲人麻大爷没人照顾时,主动接下义务照顾他的差使。这一照顾就是10年,直到麻大爷去世。就是从那时起,李志平一直致力于助残、帮困、拥军的爱心事业。

  李志平资助的孤儿郭梓严,有轻微的心理障碍,数年来,她一直坚持为其做心理辅导。郭梓严的奶奶李瑞莲回忆说,她一直靠低保来维持生活,2004年,孙子到了入学的年龄,自己却无法解决,就试着拨通爱心热线,没想到她很快就解决了孙子的入学和户口问题。还不断送来米面。说起李志平,李奶奶话语哽咽。

  如今,李志平创立的全国首家以“文明市民”为载体的爱心热线,两年来已接了1万多个求助电话。受李志平的感染,她的爱心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5000余人,年龄高至86岁,低至七八岁,有学生、普通市民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

  保护这个残疾孩子是一种强烈的欲望

  

  爱心市民胡女士:心酸中的感动

  连续4年的时间,在省委党校工作的公务员胡小昕都在不遗余力地帮助一个十三四岁的残疾男孩园园。“人们都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感觉自己获得的香气特别浓。”胡小昕告诉记者,能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她感觉很幸福。

  2003年底,她在参加一次由团市委组织的“一对一”助残活动中,认识了这个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子。

  “那天,我去晚了,现场很多残疾孩子都已经被‘配对’了,只有园园因为残疾比较严重,正孤零零地一个人坐在那里。”小昕说,“当时就触动了内心强烈的保护欲望,也就在那一刻,我决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个男孩,帮助这个男孩的家庭。”

  园园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位于城乡接合部的简陋房子是租来的,里面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没有卫生间,母子俩平时上个厕所都很困难。母子俩没有一点生活来源,完全依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

  为了改善这个贫困家庭的境遇,胡小昕跑社区、跑办事处、跑民政部门,终于帮助园园母子俩搬进了“新家”——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

  为了让园园能够和正常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学,胡小昕多次和学校联系,但因为园园下肢瘫痪,无法解决独立上厕所的问题,而最终不能实现。即便如此,4年的时间,胡小昕也买来大量学习资料,帮助园园在家里学习。经过胡小昕的帮助,如今园园已经能够独立看懂报纸了。

  胡小昕也是工薪族,但每年都会给园园家送米、送面,并给予一定的金钱资助。

  有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繁忙,胡小昕去看园园的次数少了,园园就给她打电话,带着哭腔问:“阿姨,你不要我了?”

  胡小昕说,当她听到这句话时,特别感动,也特别心酸。

  我没有高文化高技能,但有个好身板,只想通过献血,尽量为社会多做贡献

  

  爱心市民冯会军:我以我血献爱心

  冯会军,郑煤集团超化矿一名合同制农民工,退伍军人。从2001至今已累计献血42000余毫升,相当于人体血液总量的10倍。

  是什么让冯会军如此执著?他的工友景中宪介绍说,1998年8月,身为军人的冯会军在参加抗洪抢险中受了重伤,被送到医院紧急抢救。因失血过多,需要立即输血,而这时血库的血液告急。消息传到军营,几十名战友奔跑着冲进医院及时提供血液。

  2001年,冯会军退伍后到海南打工,因没找到工作而流落街头,碰到医生郑秀文,郑医生给他买来食物和饮水,还资助他200元钱,并且帮他找了份临时工,从而挣到了回家的路费。

  这两件事对冯会军的感触很大,回到新密市超化镇老家的他,到超化矿当上了一名矿工。一天,郑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车来超化矿采血,他主动要求献血。从那时起,他与郑州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建立了联系,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准时赶到郑州市红十字会血站献血。

  2005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冯会军突然接到河南省红十字医院的电话,现在有一名病人急需用他那种血型的血液,让他次日8点之前速到郑州献血。按照当地的规矩,阴历二十八是贴门神的日子。可冯会军想救人要紧呀,他立即向队长请了假。为了赶早晨5点的早班车,他凌晨4点就起床了。由于雪大路滑,车费也由原来的5元一下子涨到20多元。一连转了几趟车,等他赶到郑州时,连饭也没顾上吃,就急急地奔向了血站。晚上7点,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而这个时候,村子里的人家都贴好了门神,处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的老幼早已团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了。

  “支持你6年来一直献血的信念是什么呢?”憨厚的冯会军告诉记者,我没有很高文化,也没有很高的技能,但有个好身板,只想通过献血,尽量为社会多做贡献。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