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深度
3  4  
PDF 版
高考改变中国命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高考改变中国命运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2  来源: 郑州晚报  
  一名走出考场的考生满怀喜悦。

  晚报记者 常亮 图

  1977,注定要被铭记和感激——那是一个时代和国家的拐点。这年的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进行了3天。最后,邓小平作出了恢复高考的决策。

  就在那年的冬季,寂落10年的高考再度复苏,“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响彻全国的每个角落。

  一人赶考,全家动员,万众瞩目,举国皆然。而这样的景象,已经30年了。

  假如没有恢复高考

  1977年,锁闭10年的高考终于恢复,全国570万有志青年满怀惊喜冲向考场,次年春季和秋季,先后两拨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他们共同的称呼是77级、78级。

  30年后的今天,他们已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据《东亚经贸新闻》报道说,出自77级、78级的大学生——李克强、周强、蔡武、夏勇等人身居要位;陈平原、朱学勤、张鸣、朱苏力等人成为学界领袖;屠光绍、易纲、李东生、孟晓苏等人在经济界“呼风唤雨”;张艺谋、梁左、罗中立等人则成了文艺界大腕。

  而如果1977年没有恢复高考的话,我们国家将面临着什么呢?教育部考试中心前主任杨学为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说,粉碎“四人帮”之后,高考迟早是要恢复的,但是在1977年这个时候恢复高考,唯有邓小平这样伟大的政治家才能决定。恢复高考恢复了什么?首先恢复了知识的价值,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地位。然后就是恢复了大学招生里面公平的机制,走后门不行了。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赤脚医生……很多77级、78级大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恢复高考制度,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很多人都记得,十年动乱期间,高考制度被“扔进垃圾堆里去”,张铁生的白卷轰动一时,通过推荐上大学,使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高考的恢复打破了出身论,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十年浩劫,人才短缺。1975年,邓小平曾敏锐地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决定当年恢复高考。这个果断的决定,向全社会传递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信号,使“读书无用论”一扫而光,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始走上正轨。此后,一批又一批学识丰富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

  恢复高考的幕后推手

  1977年8月4日,第三次复出刚刚18天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决定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而在邓公决定恢复高考的背后,有着几个重要的推手。《新京报》出版的《恢复高考30年特刊》详细地介绍了他们:刘道玉、查全性、穆扬、温元凯。

  当时,刘道玉是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是科教座谈会的主要筹备者之一。而查全性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副教授,他与刘道玉是校友,向来以“敢言”著称,他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直接触发邓小平作出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

  科教座谈会进行到8月6日,查全性大胆发言:当前新生质量没有保证,原因是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招生制度也有问题。同时,他还提出了当时招生制度的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他建议:“从今年开始就改进招生办法,今年能办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办。”

  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穆扬是《人民日报》记者。他和同事顶住压力,写了《全教会“纪要”是怎样产生的?》内参,以此来抨击“两个估计”,加速了高考恢复的进程。“两个估计”是1971年“四人帮”一手炮制的,对于恢复高考起阻碍作用。

  温元凯是1977年科教座谈会最年轻的参会者,提出“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新“十六字”方针。没想到邓小平听完他的发言后说:“温元凯,至少采纳你3/4的建议。”与会人员都一愣,什么叫3/4?邓小平说,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央视新闻频道《360°》报道,进入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称谓是“天之骄子”,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80年代的考生,没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专业可选择,他们也没有经历考试方式多变的冲击。但始于这10年中的“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和“高校招收自费考生”,对日后影响深远。

  而在1990年以后的10年里,高考最具标志意义的词语是:自费、并轨和扩招。并轨是指不再区分统招与自费考生,所有学生都要缴费上学。自费和并轨,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财力支持。扩招让中国大学生的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85万人上升到了2006年的300多万人。2000年江苏省高考入学率超过15%,在全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07年计划招生约570万,相当于30年前的报考人数。我国高校毛入学率提高到22%,提前10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下转C05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