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不会忘记高考考场的“神圣”。晚报记者 马健 图 |
|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570万人参加考试,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30年间,高考为国家选拔了无数优秀人才,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命运。但在30年中,高考这一人才选拔机制的种种弊端也备受诟病,公众在肯定高考的贡献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其不足。自恢复高考之日起,高考就在毁誉声中一路前行……
恢复高考后出现“可怕的两级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和著名文学家叶兆言的经历常被媒体引用,他们是30年前恢复高考后诸多命运被改变的例子中的两个。
如果没有高考,张鸣或许还在“与猪为伍”,叶兆言最多会成为一个“八级钳工”。中国政坛上,也不太可能出现李克强、薄熙来、周强这样的人物。他们都是高考恢复之初踏入大学校门的,都是“高考改变命运”的代表人物。有人把1977级、1978级、1979级称为“中国可怕的两级半”,因为从1979年开始,高考对考生年龄有了限制,所以1979级算是半级。也正是这“两级半”的大学生直接填补了中国十年“文革”造成的各行业人才空白。
30年间,大中专院校共录取3600万人
通过教育部提供的一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高考恢复30年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1977年是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录取比例仅为二十多比一,这个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逐步下降。
1999年起,教育部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已达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2007年,全国计划招生570万人,高考报考人数首次突破千万。
30年间,大中专院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高校录取率从1977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56.85%,其中又有3万多名博士生和30多万名研究生。
恢复高考后有更多人得到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考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被人称道也理所当然。有调查显示,95%的人支持高考制度。
高考在质疑声中前行
30年来,高考制度在被人称道的同时,积弊也渐渐显露,如今的大学生再也不可能享受到当初大学毕业生的待遇,“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当今的大学生心中越来越动摇。
弊病一 “一考定终身”易导致高分低能
虽然近年来中国教育界一直在呐喊着素质教育,希望为学生减负,但由于高考这个门槛的存在,分数也就成了大部分家长和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极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使他们严重缺乏个性和创新能力。
弊病二 高考“地域歧视”易导致假移民
教育部并没有明确规定招生名额的分配,像京津沪等大城市,在招生名额分配上就占有很大优势。有数据显示,苏、皖、鄂、川四省的人口总和虽然是北京地区人口的20倍还要多,可是清华大学多年来在北京地区的招生人数都超过了四省的总和。
另外,由于国家对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使这些省市拥有较多的招生名额,而且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录取分数线也就偏低。这导致了中部地区的学生为了能上个好学校而移民到偏远地区。
弊病三 特殊政策易导致新的不公平
特殊政策包括各种加分生、保送生、艺术特长生、定向生、调剂生等,这些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和社会关系,进行“钱学交易”。
弊病四 舞弊案频出让高考很受伤
近年来,高考舞弊越来越严重,各种先进的通信工具走进考场,各地也频频爆出高考舞弊的丑闻、大案。
晚报记者 宋振科 实习生 田栋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