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1版:封面
3  4  
PDF 版
高考制度 不是最好却是最不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30年间为大中专学校选拔3600万人,但也被指存在种种弊端
高考制度 不是最好却是最不坏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2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马健 图
  高考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来解决

  当950万学子走出考场、2007年的高考结束时,恢复之后的高考制度已走过30个年头。

  30年来,我国共有近6000万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各类大中专学校录取3600万人,其中1000多万人被高校录取。

  1977年的高考为人们津津乐道,1977级的大学生更是人才济济,他们身上印着高考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痕迹——30年后,政界的李克强、周强、蔡武、夏勇,学界的陈平原、朱学勤、张鸣、朱苏力,经济界的屠光绍、易纲、李东生、孟晓苏,文艺界的张艺谋、梁左等人被屡屡提及,恢复高考对中国的贡献可见一斑。

  30年来,高考在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人才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选拔人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高校在各省录取分数不一,“高考移民”出现;“保送生”“特殊加分政策”又导致新的不公平,而频出的高考舞弊案更刺伤了公众对高考的信任……

  在大多数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同时,郑渊洁、韩寒等没有高考经历的“怪才”显得尤为稀缺,自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他们被奉为没有高考也可以成才的典型,他们的经历经常被用作指责高考弊端的论据。

  30年来,高考在毁誉声中前行,并一直在不停改革,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了使这一人才选拔制度更适应当下的中国现实,为中国的持续发展选择真正的优秀人才。

  但指责声从未停止,一些人更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从根本上废除高考,建立一套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其中尤以今年“两会”期间范谊的“废除高考建议”为甚,该建议引发了新一轮高考改革争论。

  在诸多高考改革的争论中,对高考的充分肯定占据主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徐友渔套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这句话说,目前的高考制度确实有种种弊端,但又是已经有过的尝试或可能实施的选择中“最不坏的制度”,“经验与智慧并未向我们提供无限的制度创新空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从目前来看“一考定终身”还是成功者居多,高考是目前看来最公平、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

  主流声音在肯定高考的同时坚持高考应不断改革,但高考究竟改向何方正是争论焦点。

  改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曾说高考需要改革而非“革命”,“高考中的问题要不断地通过改革来解决,我们现在发生的问题,只能用改革来解决。”

  晚报记者 宋振科 实习生 田栋梁

  新中国高考大事记

  1949年 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 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2年 全国统一招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 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工农兵大学生出现。

  1977年 6月29日至7月15日,当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讨论参加高考的学生资格。

  1977年 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

  1977年 10月12日,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1996年 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 普通高校招生并轨,学费开始大幅增加。

  1998年 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

  1999年 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

  2000年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

  2001年 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二十五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同时放开对考生的婚姻限制。

  2002年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 实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告别酷暑。

  2005年 海南省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高考移民”的大讨论。

  2006年 复旦、上海交大“试水”自主招生。

  2007年 恢复师范生免费的制度从中央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开始。

  晚报记者 宋振科 实习生 田栋梁 整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