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卢曙光
通过雅俗共赏的形式,他们在全国艺术舞台掀起了一阵“河南风”:2006年,演出场次达1042场,实现演出收入约2000万元。《程婴救孤》《木兰诗篇》《村官李天成》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不断在全国重大赛事上披金挂银《程婴救孤》更是摘得了全国文华大奖。在国有演出团体纷纷陷入低迷的情况下,省属艺术表演团体通过改革给国有艺术团体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好剧目名演员纷纷涌现
省属艺术表演团体是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表演的重要队伍,是我省地方艺术保护振兴的示范基地,是代表我省艺术水平的窗口单位。近年来,李树建、范军、贾文龙、王惠、汪荃珍、孟祥礼、柏青、杨红霞、杨帅学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姚金城、陈涌泉、杨利宏、李平、张杰等一批名编剧导演,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省属艺术表演团体将目光盯住市场,盯住关注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不断推陈出新,演出市场空前活跃。自去年以来,省属艺术表演团体就创排、复排了《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红菊》《少年杨靖宇》等20多台剧目。其中,反映艾滋病防治与反歧视题材的《飘扬的红丝带》,在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巡回演出33场,观众近50万人次;反映基层党建工作的《村官李天成》,被上海市委选定为“三个代表”教育剧目,在上海11个郊区县连演20场;获得文华大奖和国家舞台精品剧目的《程婴救孤》巡演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当地引起轰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百姓书记》《悠悠我心》《任长霞》《洪战辉》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的名剧目唱响全国。
机制创新增添艺术活力
省属艺术表演团体出现的显著变化,主要得益于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把过去偏重于向重点剧团投入转向对重点剧目投入,对《村官李天成》《常香玉》《木兰诗篇》等精品剧目实行重点扶持,产生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省属艺术表演团体还实现了全部演职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对在职所聘人员实行严格考核的同时,对新进人员普遍实行人才代理制。对导演、舞美、角色等进行公开招聘,杨红霞、汪荃珍、贾文龙、徐俊霞等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
为激发内部活力,各剧团纷纷创新思路,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不断改革剧本运作方式。“借船下海”,不断提高剧团创作能力和水平。省京剧院联合中国京剧院张火丁戏剧工作室进行市场化运作,排演了《江姐》《锁麟囊》《梁祝》等剧目,将演出市场扩展到北京、山东等地,增加了经济收入,锻炼了队伍,提高了院团知名度;在省属艺术表演团体中,歌舞剧院的范军,一团的范静、王惠、李金枝等名演员都分别成立了相声、戏剧艺术工作室,他们以个人的社会影响,吸引社会资本参股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