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鹏,1968年生,内蒙古人,1998年10月创建河南宏展集团,集团现排名全国饲料行业十五强。 |
|
□晚报记者 李亚洁/文 马健/图
在一次高峰论坛上,主持人是这样介绍林鹏的:14年间,从“发配”到农场的大学生到分管生产的副场长,从推销员到销售经理,从饲料送货员到宏展集团副董事长。他白手起家与人合作创办宏展公司,历经8年风雨,成为本省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行业“领袖”。
其间,他接触过30多个行业,也有过机会,却又在事业将要抵达巅峰之际,毅然选择了离开,原因只有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就是价值观。
“有过激情与保守的碰撞,有过制度与情感的冲突,有过动荡与平安的交替,有过意见与分歧的争论,有过伤心、有过难耐、有过不理解、也有过不同思想的剧烈搅拌……”两年前,林鹏在《走过冬天》里写到。这也是他个人创业的心路历程。
初涉社会,激情和保守撞了一下腰
他对企业领导说:龙身已僵,龙脑瘫痪,龙眼已瞎。
1992年7月10日,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林鹏从哲里木畜牧学院(现为内蒙古民族大学)本科毕业,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场时,户口也由上大学时的“市民”重新变回了“农民”。他没有太过沮丧,而是回家收拾了一下,就直接去单位报到了。
这个农场坐落在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交界地,是一个下属30多个厂、8000多名员工的国有单位。“76块钱加补助费,一个月能发100多块工资。”林鹏清楚地记得,当时年轻力壮的他光每天的生活费就得5块钱。“呵呵,就在那儿养鸭子。”林鹏有些调侃地说。凭着所学专业,林鹏“填”过鸭,还负责给鸭看病,做过技术员、统计员、团总支书记和生产副场长,不到两年,他连升五级。
那时,农场已经从世界银行贷款1.7亿元,准备把它打造成北方最大的农场。“一起工作的还有北大、中国农大、沈阳农大的一批大学生,我们激情万丈地畅想着把单位搞好。”回忆当年,林鹏感慨地说,“到了管理层后才发现,像某些国有单位那样,这个农场体制僵化,为了按计划花完贷款,养鸭场都建得像宾馆,贴着来自台湾的高档墙纸,而每年所养的鸭子连利息都不够还。”
1993年年底,他在一次年度总结大会上“炮轰司令部”,当着36位中高层干部,力陈被称为一条龙企业的农场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毫不客气地断言:龙身已僵,龙脑瘫痪,龙眼已瞎,建成之日就是倒闭之时!所有领导都被“崩蒙”了。
1994年,林鹏辞职了。
“我感到了深切的痛心,一个本来有很多机会、资源和优势的企业,却因为僵化的体制和领导的无能而导致资产流失、经营惨淡,最终死亡。”林鹏说。
峥嵘岁月 乐观成就“奇才”
“我用手一摸一拈,闭着眼就可以鉴别180多种木地板的好坏优劣。”
从农场辞职后,林鹏决定考研,结果以4分之差落榜,没有办法,只得去找工作。
林鹏给自己的定位是“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结果,怀揣创业梦想的林鹏处处碰壁,人家要的都是干活儿的人。接下来的9个月,林鹏做过30多份职业:外币期货操盘手、电视节目主持人、编辑,还推销过医疗器械、干红葡萄酒、汽水饮品等。“都没有挣到钱,后来就开始做些苦力活儿,扛麻袋,背木板。”林鹏坦言,“如果说前期找工作是为了梦想,到了后期纯粹是为了糊口。”最苦的时候,每天只能吃馍蘸辣酱。
“我从来都是一个乐观的人,也不觉得在混日子,更像是在等一个机会。”林鹏说,“无论做什么,我都会很用心。”
在一家木地板公司做搬运工时,林鹏一有空闲,就和守门的老伯做游戏——盲测木板质量。“结果我用手一摸,闭着眼就可以鉴别180多种木地板的好坏优劣。”林鹏说,“包括水分含量、产地、重量、档次和适合哪类客户。”当时工资只有300块钱,但他每天过得很快乐。
一个“小工”玩成了公司的“奇才”。不久,他直接荣升“副总”,并借着强劲对手300多万元广告的影响,不失时机地将销售公司搬到对手的“上风头”位置。“客户到对手那里必然先经过我们这里。”这一招,给公司赚了300多万元。
好景不长,林鹏再一次决定辞职。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公司总在招人,大部分人都是在试用一周后,以不合格为由辞退,一分钱工资也不发。”林鹏痛心地说,“太不地道了!”请继续阅读C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