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3版:城市读本
3  4  
PDF 版
“秀外慧中”的河南博物院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在经历了80年的起起落落后,它终于由简陋走向现代,由初创走向辉煌,真正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秀外慧中”的河南博物院

中原网  日期: 2007-06-16  来源: 郑州晚报  
气势恢弘的河南博物院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主编 李枚 编辑 崔迎 校对 薛梅 版式 李仙珠

  历史追溯到80年前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今开封市三圣庙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

  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并没有顺利地担当起“教育”重任,从诞生之日起,它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一条坎坷发展的道路。

  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930年至1937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此,河南博物馆声名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由于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有关博物馆的建设步履维艰。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常亮/图

  

  河南博物院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弘,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起起落落终繁荣

  显文化大省之气势

  1961年,河南博物院在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至郑州的数年后也迁入郑州,结束了它的“开封时代”。

  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博物馆开始有计划、有秩序地全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就在这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10年中,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沧桑更迭。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旅游事业飞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

  为设计河南博物院,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思索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才能充分体现中原文化的特点,怎样才能把中原文化的特点与现代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当他置身登封古观星台时,顿感如此宏伟的建筑,如此博大的气势,不正是在苦苦寻觅的中原之气吗?在这种浩浩黄河与悠悠文化结合而生成的中原之气的激发下,齐先生挥笔绘就了凝聚中原霸气的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主体展馆呈金字塔形,整体建筑共有九座,采取中国传统建筑中心对称布局,有九鼎定中原的寓意。它具有东西南北四正向的定位,其四角由四根斜梁互撑,可为四维,整体而论,构成四面八方,体现出易经八卦的特质;金字塔顶,指向北中天,象征中原乃地心天中;金字塔形主体展馆与灵宝黄帝陵、郑州商代小双桥遗址中的祭坛十分相像。河南博物院融民族风格、地方特点、时代神韵于一体,成就了不可争夺的中原之气。

  河南博物院荣获国家建筑业最高奖“中国鲁班奖”后,在论坛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把河南博物院比做女子的话,那形容她的最好词汇便是“秀外慧中”。

  秀外不容易,慧中更难。一座真正的博物馆往往要历经百年积淀,没有一定量的馆藏,没有著名的镇馆之宝,从传统角度看,不能称之为博物馆,可以说“上百年才可能造就一座真正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有七八十年的积累,馆藏文物有10多万件,文物精品很多,如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品中,有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鸟肢骨所制的骨笛,贾湖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

  “把古乐复活,让现代人和古代对话。”作为文物陈列与博物馆功能的一种延伸与探索,2000年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等策划组建了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

  不只是复活了贾湖骨笛,现在复活的音乐文物还有打击乐器(编钟、鼓)、吹管乐器(埙、石排箫)、丝弦乐器(瑟、筝)等,他们保持了传统音乐中“八音”的奇特配置,并从古代乐谱中整理编配了有着浓厚中原特色的古曲,演奏人员的服饰和发型也来源于出土的文物。

  在音乐文物复原与研究的基础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将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融会在一起,用传统文化因素创造出一个“逝去的存在”,这种形象化、立体化的博物馆陈列形式“在全国开了先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