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3版:中原访古
3  4  
PDF 版
貌不惊人的“中华第一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在河南博物院有一把西周时期的玉茎铜芯柄铁剑,千万不要小看它,它可是——
貌不惊人的“中华第一剑”

中原网  日期: 2007-06-23  来源: 郑州晚报  
  有着“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茎铜芯柄铁剑,出土于虢国贵族墓葬。
  玉茎铜芯柄铁剑堪称稀世珍宝

  据河南博物院的讲解员介绍,那块貌不惊人的铁疙瘩其实是有着“中华第一剑”之称的玉茎铜芯柄铁剑,它出土于虢国贵族墓葬,由铁制剑身、玉质剑柄和铜质柄芯组合而成。

  全剑残长34.2厘米,宽4厘米,制作工艺复杂,装饰精美。剑身似柳叶状,铜芯与铁剑身结合处嵌有绿松石片。玉柄由茎、首两部分套接而成,两者均用和田青玉制成,玉质细腻光洁透润。柄茎青而略泛白色,上有黄白与褐色斑纹,饰成组斜竖向平行线纹和C形云纹。柄首略泛青色,表面刻有四瓣花萼形纹。从工艺来看,整器圆度规整,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大方,富有动感,显示了墓主人的威严与奢华。剑茎中空,为圆柱形。铜质柄芯与玉制柄茎结合得十分巧妙,剑筒前端有一小穿孔,孔内用铜钉使剑首与铜芯铆在一起,铜钉两边各嵌有一个绿松石片,起固定的作用,剑首上部呈圆弧状,下部为正方形,下端的管口处用绿松石片填平,这样玉管和铜就结合在了一起。最后,铁制剑身与铜质柄芯结合。铜质柄芯为条状,与剑身脊部相结合,表面镶入条状绿松石片,柄芯下端为圆形,套入中空的玉柄之内,将铁与铜结合。这把剑能将铜、铁、玉三种不同质地的材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见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它造型隽永、雕刻精湛,堪称稀世珍宝。

  我国的冶铁技术不是“舶来品”

  据介绍,玉茎铜芯柄铁剑出土时,剑锋朝下插在制作精细的皮革鞘内置于椁室东南角底部,剑身处有一层丝织品包裹,装入精心缝制的牛皮鞘内,表面留有纵向缝合痕迹,针眼清晰可见。只因时间的久远,鞘身已被铁锈渗透与剑身黏合在一起,无法剥离。这足以证明墓主人对这把铁剑的珍视。经相关专家鉴定,该剑是用高温炔炼法铸成,确认为人工冶铁制品。

  人类使用铁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商代人们便开始使用铁器,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就曾出土过一件商代铁刃铜戈。但是,这些铁均是陨铁。1978年甘肃灵台井家庄出土的一把短剑,当时被认为是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因这把剑出土在秦国,时代应为春秋中期。因此“中华第一剑”的发现,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史向前推进了将近两个世纪。证实了我国在铁器未推广以前,有过一个陨铁和人工冶铁并用的时代。在我国先秦时期,玉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无德,故不佩玉”。另外,商周时期青铜材料十分珍贵,就是当时人们认为的黄金。该剑以铜、铁、玉三种材料复合而成,表明早期铁制品的稀少和贵重,仅见于国君墓,进一步表明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从世界范围看,早期的人工冶铁技术普遍存在于国内外古文明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阿纳托利亚等地区,且有实物发现,均有陨铁和人工冶铁共同使用的特征,而我国却一直没有找到有关这方面的实物,“玉茎铜芯柄铁剑”的出土填补了我国这一空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的冶铁技术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

  它出土于虢国贵族墓葬

  “玉茎铜芯柄铁剑”出土于虢国贵族墓葬,经过了解我们得知,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从1956年发现至今,这片土地下一共发掘出了250余座墓葬,7座车马坑,3座马坑,包括两座虢国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十多座高级贵族墓和四座贵族夫人墓,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两万多件。保存完好而且出土如此丰富的大批考古资料,是其他任何邦国墓地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出土了“中华第一剑”、“七璜联珠组玉佩”等珍贵文物的虢季墓和虢仲墓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今虢国墓博物馆,就建筑在墓地之上。

  工作人员在虢季墓墓室东南角原盗洞下面清理一堆车马器时,突然发现了这把后来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的“玉茎铜芯柄铁剑”的剑柄。1990年秋,时任三门峡市文化局局长的何松林乘火车拿着这把剑去北京科技大学化验。专家们化验后一锤定音,将这把剑确定为人工冶铁制品。国家文物局领导得知后,极为重视,责令他们坐飞机回去,并派专人护送。因为这把剑是我国截至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史提前了一个多世纪。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