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4版:城市读本
3  4  
PDF 版
从大碗茶到郑州夜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从大碗茶到郑州夜市

中原网  日期: 2007-06-30  来源: 郑州晚报  
  夜市是郑州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入夜时分,夜市排档灯火通明。
  郑州的夜市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饮食,即便是晚上吃过饭的人也禁不住坐下来弄一碗填填肚子。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天热了,郑州的夜市又火了起来。郑州的夜市是一种很有魅力的饮食,有点像没解放的时候北京的热澡堂子,无论你是否有钱,无论有何等高的地位,最大的享受莫过于空闲时间在澡堂子泡上一泡。农业路的黑老婆是这两年新兴起的一个夜市,偶然从那里路过的时候,那种火爆的场面,真让人难以置信——不仅农业路,连附近交会的小路上也停满了各种档次的轿车,为什么大家都对夜市情有独钟呢?

  19世纪,郑州基本上是个自给自足、半农半商的小城镇。它再次振兴,从迷失中走出来主要归功于铁路和火车。火车是郑州百年发展的主线,是火车的巨轮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契机。

  郑州是一个大融合的城市,兼容并包,向来不排外。这一点,在夜市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洛阳涮牛肚、开封灌汤包、新疆羊肉串、武汉臭干子、四川串串香、云南过桥米线……从省内到全国的各色小吃应有尽有,还有那些叫不出具体产地的如螺蛳、大虾、炒凉粉等小吃。郑州人付出勤劳和智慧,经过加工和改良,也打造出适合郑州人口味的“黑老婆”、“老程记”等响亮的夜市名牌。

  “老郑州”讲话,不经意间会冒出“门市儿”一词。这个方言脱胎于商业,与郑州是我国商业文明的起源地有关。

  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郑州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繁荣的首要标志就是商品交换。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中已出现“市”字,文献记载商代已有了“肆”,即店铺。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商建西周,为了加强对商代遗民的管理,就把弟弟管叔鲜分封在现在的郑州一带。不久,管叔鲜与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作乱,但被镇压下去。商代遗民失去政权和土地,大多数人专门经商。因此,周人习惯上叫他们商人或商贾。春秋时期的郑国光大了发端于郑州一带的商业文明,将商朝之“商”转化为搞经营之“商”,正式称搞经营的人为商人。

  郑州的商业千年未断,古有郑桓公在这儿颁布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近代则以德化街为源头,18条街,上万个店铺,成就了陈嘉庚等一大批企业家。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经商者若想买卖兴隆,最佳选择是把店铺设在客流量大的路口,最不济也要在不太偏僻的路段觅个临街房当店铺。旧时商家在店铺外挂个写着“酒”或“茶”的幌子,现代流行在店外悬挂“土产商店”、“大众饭店”之类的牌匾,或弄个有店名的霓虹灯灯箱,路人老远一望便晓得店铺做啥生意。于是,“门市儿”就引申出“门面”、“门脸”的意思,例:“支门市儿不容易,跑里跑外,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儿。”

  开店做生意少不了迎来送往,因此,“门市儿”就衍生出“应酬”之意:“唉,门市儿多,想戒烟戒酒难啊。”

  正因为人际交往中少不了应酬,所以应酬的场合慢慢多了起来。带有浓厚时代特点的大碗茶茶馆就是其一。旧时,在郑州服务行业中,就有卖大碗茶这一行,它也在社会市井三百六十行之中。

  铁路通车后,郑州辟为商埠,几条商业街、火车站附近尤以茶社居多,可见当时郑州卖大碗茶的人是很多的。到了民国年间,茶摊、茶社、茶棚、茶馆就更多了,家家茶客盈门,“请坐、看茶”,“三碗花茶,一碗清茶”,倒茶哗哗声不绝于耳。没点关系随意想卖大碗茶是不行的。当时喝茶有包桌的,也有两三个人凑热闹品茗闲坐休息的,客人来晚了还排不上座,有的茶棚还增加了说书、唱戏项目,茶客边喝茶边听戏,以增雅趣。卖大碗茶的生意就是如此兴旺。

  解放后,大街小巷摆摊设点卖大碗茶的还很多。随着社会发展,矿泉水、纯净水等饮料上市,如今卖大碗茶的几乎看不到了,但许多老郑州人还很怀念经济实惠又解渴的大碗茶。

  带有历史特点的大碗茶折射出草根饮食在人们心目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郑州夜市兴盛的原因。提到郑州夜市,不能不说说经八路夜市,这个夜市曾经在郑州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经八路位于省委附近,虽不是东区最繁华的街道,但离繁华中心区只有咫尺之遥,而它离西区也并不遥远,多走两步就能深入其间。所以,虽然表面大家都不说出来,但心照不宣的“东富西穷”那种潜意识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最好的平衡:来到连接东西区的经八路,夜市小摊上一坐,桌案上摆上啤酒和各色小吃,男的敞开胸怀,女的也不再扭捏作态,吹着习习凉风,说着新闻旧事,大杯喝酒,大声说笑,大快朵颐,哪还有什么高低贵贱,大家通过夜市消除了隔阂,融为了一体。所以,经八路一直热热闹闹,人气极旺。

  后来,由于经八路夜市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卫生乃至社会治安等诸多问题,加之城市改造的需要,这个红红火火的夜市消失了,经八路上恢复了安静,与周围靠近省委的那些整洁肃穆的街道显得协调一致了,但却使曾经在那里的夜市上体会过口腹与心情双重快乐的郑州人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现在的省会,夜间依然不乏小吃,但东边在东,西边在西,像经八路这样融会贯通、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夜市却不复存在了。

  有时候仔细想想,难道晚上出来吃夜市就是为了一个吃吗?赏赏夜景、会会朋友,尝尝新鲜、解解心烦也都是很重要的,吃只能满足身体需要,而其他那些与吃夜市相伴的消遣才能使人真正达到精神的满足。就像吃一只大红虾,其实没有多少肉,但就是那种必须按照步骤、慢慢剥壳的过程才让人感到过瘾,最后才觉得是享受。经八路夜市带给郑州人的美好回忆也正像剥壳吃虾的过程,当这个过程没有了,美食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来吧,‘黑老婆’螺蛳大虾,我这儿正宗!”“我店的‘黑老婆’味道最好!”短短数百米的街面上,竟然有6家“黑老婆”螺蛳大虾店,这个正宗,那个最早,让人难辨真假。这是郑州夜市上经常见到的场面。

  郑州人夏天极喜地摊,这是夜生活很主流的一种方式,不论是否有钱,都好这一口儿。夜市是郑州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入夜时分,夜市排档灯火通明。这里市风淳朴、雅俗通存,通宵达旦,热闹异常。那悠扬的唱买唱卖声、啤酒杯的碰击声互为交汇,夜市摊上的灯火与烤羊肉串的浓烟散布在夜的街头——夜市排档是城市各阶层绝对休闲的空间。西郊的中原影院夜市,路人远远地都可闻到一股炒凉粉诱人的香味,即便是晚上吃过饭的人也禁不住坐下来弄一碗填填肚子。关虎屯夜市,夏天一到,食客可以一边休闲地购买一些小东小西,一边可以光着膀子喝啤酒欣赏夜色中的风景。而在政六街、红专路的夜市,倘若高峰期时来,对不起,你不得不远远地站在外边伺机占领上一拨客人的座位……在所有的夜市里,经八路夜市的辐射能力、客流量、场地规模代表着郑州夜市排档最辉煌的历史,其异常热闹的场景令大多数郑州人回忆起来仿佛如昨天。

  后来因为扰民、不卫生、环境污染及不安全因素的增多,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夜市加强管理,声名显赫的经八路夜市寿终正寝,尽管如此,其影响却持续下去,很多夜市都打着经八路的旗号来招徕顾客,而人们心中,也始终把经八路的夜市奉为最好的。

  据说,经八路夜市是由一个老婆婆带起来的。老婆婆长得黑,所以叫黑老婆。黑老婆正宗传人、黑老婆商标所有人吴东海说,黑老婆是他的干妈,他一直跟着她经营夜市生意,她去世后,他成了她唯一的传人。

  夜市的兴旺与否和周边的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因为电影院晚上放映电影的特殊性,所以电影院与夜市就有了唇齿相依的密切。

  如今农业路黑老婆夜市已经异常火爆,但吴东海还是非常怀念之前与凤凰电影院为邻的日子,“我以前一直在小树林做生意,算是凤凰电影院的邻居吧,那时候电影院人气挺旺,夜市的生意也特别好。我印象最深的是放《少林寺》时,人多得不行,每场电影结束,我们这些小吃摊上都没位置了。非常感谢凤凰电影院,这样的娱乐场所不仅活跃了群众生活,还带活了一片市场,以致多年之后,还有许多小吃挂着凤凰电影院的牌子到其他地段经营。”

  在我的意识里,颇具特色的炒凉粉在郑州已有些年头。据母亲回忆,在她儿时郑州就流行炒凉粉了,当时还流行吃“烧饼夹炒凉粉”。这种吃法郑州现已不多见,我只在开封的小吃摊上见过。

  郑州炒凉粉的炒家多,吃家也多。无论在哪儿,有小吃的地方就有炒凉粉,而且无论是寒冬还是盛夏。我还记得小时候吃炒凉粉的情景,那时候郑州百货大楼是郑州最繁华的地方,每次逛完街,回来路过百货大楼时,远远就能闻到炒凉粉的香味。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故意放慢脚步,细心的母亲便会领我到凉粉摊上吃一碗。当时的炒凉粉好像只要几毛钱,因我是“小人儿”,还可以要小份。炒凉粉的大平底锅一整天都在煤火炉上架着,凉粉也就那么一直用小火慢慢煎炒着。一块块凉粉透着亮,轻轻地响着,在我听来,犹如乐曲般好听。当摊主把它们翻过来煎炒另一面时,“哗啦啦”,它们便更大声地尖叫、喧哗,这就更刺激了我的食欲。所谓“慢工出细活”,待到凉粉盛出,时间仿佛也都凝结在那透亮的凉粉里,上面再撒上一把嫩白翠绿的葱花,放几滴黄澄澄的香油,那色泽,那味道,就不由得让你垂涎三尺了。

  那时的卫生条件都不太好,摊主都是从老远的地方提来水,节约用水使得洗餐具的水都发乌了还不舍得倒掉,尽管这样,一闻到香气,还是忍不住要吃。

  随着经营意识的提升,小小的炒凉粉也慢慢形成了“品牌”,最为驰名的便是“中原电影院”炒凉粉和胖子炒凉粉。现在的炒凉粉不比早年了,可能是由于大都市生活节奏太快,炒凉粉也成速食了。

  虽然如此,吃炒凉粉的人还是很多,而且多是衣着鲜亮的时髦女孩。那么干净、那么时尚,平时那么注意卫生的她们此刻端坐在凉粉摊前,丝毫不介意它的简陋不堪,这恐怕是老郑州炒凉粉依然保持的一大特色。也许吃的不仅仅是炒凉粉,坐在简陋的摊上,闻着炒凉粉的香气,回想一下儿时的时光,旧时的感觉也就慢慢地回来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