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苏 瑜/文
张翼飞/图
中华文化的母体在中原,郑州在中原扮演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主要角色,从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以郑州为起点的商文化,皆与郑州有着不可脱节的关系。黄帝、列子、杜甫、白居易等多少历史名人曾在这里生活。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原,素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郑州这片热土承载了历史上诸如楚汉相争之类的18次重要战争。由战争引发出的典故可谓汗牛充栋。话说城濮之战中,郑文公曾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晋文公一直怀恨在心,想灭掉郑国。他便派人与秦穆公协商,共同出兵攻打郑国。秦穆公也正想向东扩张势力,双方一拍即合。郑文公得知晋、秦之意,便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一位叫叔詹的大夫推荐一名叫烛之武的人去劝说秦国退兵,只剩一个晋国,郑国就好对付了。烛之武被请来后,群臣一看,原来是个白发苍苍、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衣衫褴褛、快要入土的老头子,都暗自发笑。郑文公厉声对群臣说:“不要以相貌取人,人的才智和其相貌无关。”然后恭恭敬敬地对烛之武说:“听说先生能言善辩,想请您去见秦穆公,劝其退兵,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烛之武不紧不慢地回话:“您抬举我了,本人年富力强时没能为国家做事情,如今已成老朽,还有何用?”郑文公听出老人话里有话,便诚恳地说:“过去没有重用先生是我的过错。现在国家危急,请先生辛苦一趟,要是郑国亡了,对先生也不利呀。”烛之武见郑文公言辞恳切而且有理,便欣然答应。
最后,烛之武果然不负众望,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向秦穆公陈述攻打郑国的利害关系,不仅使秦穆公撤退了原来进攻的兵力,还留下2000秦兵帮助郑国守卫,以防外敌入侵。事后,群臣对烛之武都刮目相看,甚感惭愧。从此,不要以相貌(或衣帽)取人便在郑国流传下来。
不以貌取人的典故充分表明了咱郑州人务实的性情,反映在吃的方面,则是直奔主题以味取菜。郑州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城市,不计较排场、面子,只求活得尽兴、舒适、随意。随意到可以在咖啡厅里打扑克,在夜晚的地摊上划拳。哈根达斯、星巴克在这里并没有预想中的火爆,张扬个性的装扮在街头也并不多见,不过这并不代表郑州不时尚,郑州的时尚是率性的、自然流露的直爽,是可以触摸得到的温和味道。
数日前,和某宾馆老总聊天,这位老郑州感慨,饭店要想红火,全靠口碑相传,而郑州尤甚。郑州人爱跟风、爱扎堆的特点把口碑相传演绎得炉火纯青,而秉承郑文公遗传下来的不以貌取人,往大了说能化解危机造福百姓,往小了说则能不顾环境在地摊上一饱口福。
盛夏来临,酷热难耐,漫漫长夜,无心睡眠,那么姑且抛掉绅士风度淑女矜持体味一下畅快淋漓的夜市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