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馆藏的唐代鸳鸯卧莲铜镜,乃是风流才子佳人的定情之物
□晚报记者 曹继慧 通讯员 陈丽新
古往今来,镜子往往被诗人赋予美好的象征,比如长孙佐辅的《对镜吟》中写道:“忆昔逢君新纳娉,青铜铸出千年镜。意怜光彩固无瑕,又比恩情永相映。每将鉴面兼鉴心,鉴来不辍情愈深。”诗人用“千年镜”来象征忠贞不渝的长久爱情。而无名氏的《府试古镜》:“肝胆诚难隐,妍媸信易穷。幸居君子室,长愿免尘蒙。”则以镜喻人,表达对君子的崇尚之情。一面铜镜,就是一段佳话。而今存留下来印证诗人诗作的铜镜很多,比如河南博物院馆藏的唐代鸳鸯卧莲镜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作。
寓意深刻的唐代鸳鸯卧莲镜
河南博物院馆藏的唐代铜镜的杰出代表就是我省光山砖桥出土的唐代鸳鸯卧莲镜。其直径有30.9厘米,葵花形,圆形纽,四周有8组莲纹,其中有4组在莲蓬上各卧鸳鸯一对,与另4组含苞欲放的莲蕾相间而饰。其间以莲纹补白。镜子的边缘亦饰有莲纹。
《易经》上说:“鸳鸯,匹鸟也。”意思是说鸳鸯有成对生活的习性,所以成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而莲花则历来被人们视为高洁之物,相依偎的鸳鸯卧于莲蕾之上,其寓意之深刻可想而知,不知道是唐朝哪位风流才子佳人的定情之物呢!
河南博物院的专家向我们介绍说,如果探讨起中国铜镜的起源,这就要从铜镜的一个别名“鉴”谈起。曾有这样的记载:“古人以水为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称为监,以铜为之则为鉴……”甲骨文中监字作(盟)或(监),像水盆旁一人鉴容形,可见中国先人在用铜镜鉴容之前是采用以水鉴容的。至于怎样从以水鉴容过渡到以铜镜鉴容,郭沫若先生是这样推断的:“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打磨得很洁净,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纽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纽乳是器足的根蒂。”从中国古代先人的生活习俗和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由盛水鉴容过渡到铜镜鉴容的推测是能普遍让大家接受的。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河南博物院的专家告诉我们,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是战国、汉代和唐代。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时期,随着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汉代铜镜的制作是继战国以后又一次大发展它是汉代金属工艺中一个主要的品种。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汉代政府设专官管理铜镜的制作,所产铜镜在当时铜器工艺生产中所占比重最大,传世最多,种类也最丰富。
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一个高峰期
唐代由于金属工艺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俗等原因,铜镜制作特别兴盛,且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做工细致、镜体厚重,并因锡的成分增多,形成使镜面匀净如银、微向外凸的独特风格。在形式上,除继承传统的圆形外,还创造了菱花式、葵花式及有柄手镜等新的镜式。
唐代铜镜按装饰花纹,可分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主要有海兽葡萄镜、瑞兽镜和四神镜3种。中期以花鸟镜、鸾鸟镜、瑞花镜、人物镜、盘龙镜为主,其中花鸟镜,装饰花纹为鸟雀和花枝,雀绕花枝的多菱花式,双鸟衔绶的多葵花式。瑞花镜亦称宝花镜,主要用团花、花枝、宝相花等作装饰。人物镜其纹饰题材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社会生活等。如嫦娥奔月、真子飞霜、吹笙引凤、伯牙弹琴、孔子问荣启期等,亦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打马球、狩猎等。
晚期主要有八卦镜、□字镜等。唐代盛行道教,故反映道教题材的八卦镜较为流行,种类也很多,有八卦干支、八卦星象、八卦十二生肖、八卦双鸾等。唐代铜镜铭文较之汉代已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诗歌的增多,反映了时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