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5版:重磅
3  4  
PDF 版
河南籍大师让两大国粹联袂生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在陶瓷上写书法
河南籍大师让两大国粹联袂生辉

中原网  日期: 2007-07-12  来源: 郑州晚报  
  瓷匾高近1.5米,长约4米,匾中间由四块瓷板拼接而成,上书“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并附以毛主席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瓷板的周围则包上了木框,看着非常古朴、典雅。字迹均是一刀一刀凿制而成,刻好之后再上色,一块匾需耗时20多天才能完工。在将瓷板镶入木框的过程中还有3道工序,因此一幅大匾就重达五六百斤,同批完成的小匾也有几十斤重。
  据张老先生介绍,这种瓶子的做法最早始于唐代,是将文字直接写在瓶坯上,然后刷上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这个近一米高的瓶子,瓶口两耳为龙形,瓶身前后分别写着“骑鹤游天”“驾龙观海”八个大字并辅以配文。张老笑称,瓶上的字是自己想出来的,“够狂放的,这才像咱们北方人的气魄”。
  陶罐

  这个陶罐的特别之处很难发现,看多了形状各异、色彩绚丽的陶瓷制品,如此朴实的陶罐真有点“土坷垃”的感觉。然而,张老介绍,这一组共4个陶罐,无论罐体、字迹均是用泥浆制成,仅仅泥浆的稀稠不同、用料不同,就创造出如此效果,让老人家欣喜不已。

  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夕阳红》三字,就出自张万庆之手。1991年,该栏目初创,筛选题头,张万庆的作品从2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沿用至今。
  “家”是张万庆的代表作。一首优雅而温暖的小诗,围绕在篆书“家”的周围,12生肖朱印藏在“家”的怀抱,张万庆的“家”作品,给人无限的暖意。“每个人都有一个家,12生肖代表家庭成员。”

  张老先生的这件传世之作,自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来,已先后被人以木雕、铜雕、石雕、月饼模和漏网印刷等形式制成了多种艺术品,在国内外广泛流传,于是有人称其为“几十年来传播到千家万户的、最受欢迎的书法作品之一”。

  陶瓷与书法,二者的结合是张万庆的一个成功创举,在创作陶瓷书法的过程中,张万庆接触到许多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个领域,陶瓷业的现状、现代书法在学术界有无价值的争论,对作品和生活,张万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晚报记者 张华 张柳 见习记者 汪永森/文 晚报记者 白 韬/图

  陶瓷书法不联手?

  1998年,张万庆展示创作的木雕书法作品,这些颇具创意的作品,让参观者眼前一亮。木雕上能有书法,其他物品上也能行吗?

  长年与古文物打交道,细心的张万庆发现,精美的陶瓷作品只有彩头釉色的胎质,却不见书法的踪影。“为何只有紫砂陶上刻有少量文字,其他陶瓷却不见书法存在?”张万庆很困惑,与书法界和陶瓷界的朋友探讨,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陶瓷与书法根本不搭界”。

  书法是用毛笔蘸着墨水在纸上游走,而陶瓷却要经过烧制,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左右,烧瓷的温度高达1400摄氏度,经过如此高的温度,墨早就被蒸发,隋唐以后,瓷器代替陶瓷,釉色的使用使文字迅速消失,陶瓷与书法“互不搭界”成了潜规则。对这个规则,张万庆想挑战一下。

  陶瓷书法新鲜出炉

  1999年春天,江西景德镇举办书法、陶瓷活动,张万庆受邀参加,却无意中开始了自己另一种艺术创作。

  张老先生介绍,他在景德镇考察了部分陶瓷厂,书法保存难题茅塞顿开,“就在陶瓷上作书法。”参观完毕后,61岁的张万庆再次来到景德镇,隐姓埋名,到各个陶瓷厂家拜师学艺。两个月后,他亲自设计、制胎、写字、烧制100多件形态各异的瓷器,最终烧成40件。

  “陶瓷大师们一致肯定这次创作,作品全被当地陶瓷博物馆收藏了。”说到这次成功,张万庆欣慰地笑了,介绍自己的作品刚出炉,景德镇市长、陶瓷所所长和30多位陶瓷大师前来参观,市长还专门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会上,张万庆首次提出“陶瓷书法”的新概念:即以书法为主题,以陶瓷艺术为载体,采用陶瓷生产的工艺与流程而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品。“两大国粹一结合,陶瓷更典雅、书法更遒劲,相得益彰。”

  在景德镇青花瓷上取得的成功,给张万庆老人更多的勇气,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跋涉和探索。

  禹州、汝州、佛山、淄博、邯郸……都留下张万庆匆忙、执著的身影。

  陶瓷书法弥补千年断层文化

  张万庆介绍,陶器与文字相结合的历史很漫长,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红陶、黑陶和彩陶,陶器上留下的花纹与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印记。夏商周三代之后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使用陶模浇注而成的。到了两汉,尤其是隋唐以后,瓷器逐渐取代了陶器。由于釉色的使用,致使瓷器上的文字很快消失,特别是宋代以来宫廷认定的五大官窑,全部都没有文字,千余年间,文字与陶瓷相结合的历史开始断层了。

  历经8年半时间,张万庆先生终于取得艺术创作的成功,在陶瓷文化与书法艺术上,开拓了新境界,尤其在河南的禹州和洛阳,在古老的钧瓷和三彩上的试验,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他的陶瓷书法作品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好评。

  中国陶瓷业需要开放交流

  8年陶瓷书法的探索,张万庆到全国各大陶瓷产地潜心研习,对各地的陶瓷工艺有一定的了解,各个陶瓷的产地,都有独特的技法和工具,但让张万庆感到遗憾的是,各著名陶瓷厂根本不会制作工艺,更不用说经验交流,“师傅教徒弟都会留一手”。

  张万庆说,陶瓷界的这种封闭状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独特性,但是互相保守,不利于创新,“一个瓷器模子能制作千年”。要繁荣陶瓷艺术,就要打破传统的思维习惯,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其他产地的技术方法。

  另外,目前制作陶瓷,一般都是靠经验,“也说靠火吃饭,经验和运气所占比重比较大”。张万庆说,现在一般烧陶还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方法,虽然有科学,但是没有系统的研究,更不易于传承,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对土质、温度等进行分析,便于后人学习。

  河南陶瓷业需要政府支持

  在张万庆的家中,有件土褐色的陶器,纹理细腻光滑,通体散发着雍容的光泽,另一陶板上,竹子、字画也都细腻优美,颜色和纹理也与陶器材质相同,与周围其他陶器相比,更显精致。

  “这是咱们的黄河泥烧的,很少见。”说到黄河泥,不得不提河南陶瓷的发展,张万庆有些沉默,在历史上有汝、钧、官、哥、定五大陶瓷,其中,汝、钧、官产地都在河南,时过境迁,现在全国几大瓷都竟然没有河南一个。以汝瓷为例,近年来一直有两大陶瓷厂,一家走传统路线,艺术质量很高,价格贵,也没营销手段,所以名声在内,经济效益却不好;而另一家,不追求质量,追求价格便宜,经济效益却很好。在经济利益与艺术追求上,两家争论不休。

  河南陶瓷怎样才能恢复往日锋芒?张万庆很担忧,提出政府应该将陶瓷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对陶瓷业举行交流、展示会,让外界认识河南陶瓷,同时,展示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但现在,陶瓷业一直处于自发行业,希望政府有所引导和支持。

  现代派书法需要包容

  张万庆是陶瓷书法家,对书法界的一些争论也有自己的看法。

  张万庆说,凡是自然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传统派认为现代书法没有功底,其实,现代派书法家都有篆书的底子,还有绘画的基础。当然,过于注重形式也是它的缺点,但不应该把现代派说得一无是处,“毕竟这也是一种创新”。

  张万庆很自信地说,虽然在为人方面,自己比较保守、内向,但从不守旧。希望各类行家,都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新生事物,容许他们犯错误,更要提出缺点、帮助成长,不能一棍子打死。

  特别提醒

  时间:7月14日~22日

  地点:省博物院东展厅

  活动: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

  对话

  记者:现在许多搞艺术的学生,恨不得学两年画就想出一种新形式,画能卖钱,走向市场赚大钱。您如何看待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呢?

  张老:真正的艺术作品里面有画家的心血、结晶,是多少年的功夫和思想。艺术品走向市场很正常,市场的价格对于艺术品、艺术家本身也是一种反馈。不过也要看人,如有的人喜欢,愿意掏高价钱买当然很好,但是年轻人过多地追求市场,忽略了自己的修养提高,这不太好。我本人的作品没有走向市场,哈哈,没有想那么多。

  语录

  “开始吧,我就写了一个‘家’字,然后觉得有点孤单,我就想‘家’是什么呢?然后就在下面用小字,一点一点地写出来,‘家是温馨而甜蜜的字眼,在家里可以撒娇……’写出来以后我又想,家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是团团圆圆的,于是就用了这个内方外圆的结构。最后干脆我把刻的十二生肖印章都盖上去,这样都在‘家’里了,一个也少不了!”

  

  “传统书法家认为现代书法形式大于内容,其实不能简单地这样认为。”早在1989年,张万庆就在郑州举办了国内第一次现代派书法展览,但张万庆依然认为自己是传统派,并没有参加展览,“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派书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