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6版:中国新闻
3  4  
PDF 版
该保健院上下33人联手造假病历假单据,共套取17万余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陕西一县保健院套取农民“救命钱”发奖金
该保健院上下33人联手造假病历假单据,共套取17万余元
有关人士建议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法律范畴
中原网  日期: 2007-07-16  来源: 郑州晚报  
  洋县妇幼保健院伪造的单据
  “门诊住院报销”,这是洋县妇幼保健院的新农合宣传标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及农民个人筹集的用于保障农民看病住院报销的资金。然而,陕西省洋县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竟采取伪造住院病历及住院收费单据等手段,从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套取资金作为个人创收和医院谋求发展的“捷径”。这起事件给正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安全运行敲响了警钟。

  推广新农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

  长期以来,一些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住不起院,以至于“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为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我国于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并从2006年在全国各地推广。

  农民自己出10元钱,中央财政补一些,当地政府筹一些。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此项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省市县地方财政补助增至20元,而农民个人所交的10元没有提高。陕西省2003年进行新农合医疗试点,目前全省参加此项制度的县(市、区)已达104个,覆盖农业人口2765.38万人。

  “黑手”伸向农民的“救命钱”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在全国推广后,农村“大病拖、小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得到缓解,农民有病开始积极治疗了。但洋县妇幼保健院却将保障农民看病住院的“救命钱”当成了“唐僧肉”,伪造住院病历和收费单据,套取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增加单位和个人的收入。

  今年4月中旬,一封匿名举报信被送到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人员手中。举报者反映,自己在2006年并没有生病住院,但公示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情况却显示他在洋县妇幼保健院报销了近千元的住院费。记者调阅洋县纪委的调查案卷时发现,这家妇幼保健院内科、外科、妇产科、财务科等多个科室的33名医院职工都参与了套取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他们伪造的住院患者收费单据从几百元至数千元不等,有的科室虚构住院金额竟高达37309元。

  造假病历假单据,套取合作医疗基金17万余元

  调查统计显示,洋县妇幼保健院的职工共伪造了86份假病历和住院患者收费单据,总金额为38万元,报销了175266.68元。除了给提供合作医疗证和户口本的农民每人200元至300元的免费药品及每人100元的起付款之外,其余分别进入了洋县妇幼保健院账户和各科室,作为工资和奖金发给了工作人员。

  洋县一位姓姚的农民对记者说:“去年确实听村里人说,只要拿着合作医疗证和户口本就能到县妇幼保健院领到免费的药品,当时还不相信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现在才知道,医院在利用一些农民贪小便宜的心态,以给免费药品为诱惑让农民借给他们合作医疗证和户口本,套取合作医疗基金。”

  农民“救命钱”遭风险,主管部门如何交代?

  据洋县纪委副书记陈天敏介绍,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县妇幼保健院院长刘兴彬给予撤销院长和支部书记职务处分,并没收县妇幼保健院违规收入175266.68元,上缴财政后重新划归合作医疗基金账户。取消该院作为合作医疗定点医院资格一年,责令其进行内部整改。对参与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医护人员进行了经济处罚,规定他们两年内不得参加职称评审和晋升。

  洋县主管新农合工作的副县长蒙燕钰说,这起事件说明他们对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存在漏洞,今后必须加快利用全国联网的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体制,继续将农民看病住院情况在各村公示,加强群众监督。为了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有关人士建议,加快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解释,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法律范畴,进一步追究骗保者法律责任,以有效震慑那些损害百姓切身利益的行为。据新华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