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中国“铁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中国“铁军”

中原网  日期: 2007-07-17  来源: 郑州晚报  
  编者按: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纪念日。从今日起至8月中旬,我们特开设“军旗飘飘”专栏,向大家介绍一批驻豫部队、武警和我省各界涌现的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方面的先进典型。

  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

  打造精锐之师

  这是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支部队。

  80年前的8月1日,有“铁军”之誉的“叶挺独立团”与其他起义部队一起打响了南昌城头的枪声;同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南昌起义余部在朱德率领下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会合成我党创建的最为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这,就是今天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的前身。

  10年前,这支走出了共和国5位元帅、7位大将和300多位上将、中将、少将的部队,成为我军第一批轻型机械化师。从传统步兵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精锐之师,支撑这支部队历史性跨越的,始终是生生不息的“铁军”精神。

  “铁军”的意志

  强击机、直升机射出的导弹和榴弹炮、火箭炮发射的炮弹交织在一起,在雨中原野形成一片恐怖的死亡地带

  望远镜紧紧贴在眼前,来自16个国家的高级将领和驻华武官屏息注目眼前的一切——

  一场毫无征兆的大雨,遮蔽了豫西南演兵场。望远镜中,强击机、直升机射出的导弹和榴弹炮、火箭炮发射的炮弹交织在一起,在雨中原野形成一片恐怖的死亡地带。

  这是2004年9月25日,代号“铁拳—2004”的军演现场。红军师所属部队“叶挺独立团”和“秋收起义红二团”是这次参演的主力部队。

  望着火舌中发了疯一样冲锋的“泥人”,俄罗斯总参谋部作战局米津采夫上校不由得站了起来——意外的天候,无疑是检验一支部队实战能力的试金石,但,作为一名资深军人,他深知这样的意外会给眼前的中国同行带来多大的危险。

  冲在最前面的“叶挺独立团”九连班长胡彦,左臂被划出一道10多厘米的口子……米津采夫惊讶地看到,这名士兵没有停下来做简单的包扎,而是抓起一把泥土抹在了伤口上。

  俄军上校无法看到阵地另一侧一串带血的脚印——“秋收起义红二团”二连班长林森陷入泥潭中,他纵身一跃,人出来了,鞋却没有拔出。林森头也不回,一路赤着脚飞奔在布满碎石的冲锋路上……

  “这是我见过的非常棒的演习。”演习结束,米津采夫毫不掩饰对这些中国同行的赞赏,“演习展示了中国军队全天候作战的能力。”

  “全天候”——也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投入战斗,这是红军师80年历程中一条不变的铁律。

  2005年8月,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在渤海湾地区举行。红军师作为中国陆军的代表,出现在演兵场上。8月24日,就在两栖登陆部队开始冲锋的时候,大雨突降,大风在海面上掀起3米高的浪头。这样的浪涌,已超过轮式步战车的涉水极限。观礼台上,两军高级将领都为中俄参演官兵捏着一把汗。

  “铁军”的意志和精神又一次在危急关头迸发出来。42辆战车开足马力,在波峰浪谷间全速向前,冲上滩头阵地……

  “铁军”的梦想

  面对荧屏上一片雪花,高炮团5连雷达站长袁立军第一次没有将炮弹发射出去。这位要强的技术尖子抱着雷达痛哭失声

  红军师的每周交班会,第一件事就是侦察科长报告一周世界军情动态。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支与所肩负的使命相适应的新型陆军部队。”师长杨剑说,“这决定了我们的标准,必须向世界一流陆军看齐。”

  “铁军”部队之所以历经3000多场战役战斗从无败绩,除了一代又一代官兵深深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这种使命和忧患之上的超前探索和创造。

  2003年初,成为轻型机械化师6年后,红军师率先形成战斗力。当官兵为又一个“全军第一”欢欣鼓舞时,师党委却请来全国5所院校和8个研究所的28位信息领域顶尖专家,提出了信息化系统与武器装备一体化建设的7个论证报告。

  2个月后,伊拉克战争爆发。万里之外这场被国际军事界定义为“一只脚迈入信息化战争门槛”的战争,为“铁军”部队的超前决策做了有力的注解。

  渴盼已久的机械化实现了,却有200多名连以上干部因无法驾驭现代化战车而不得不离开部队。在著名的“叶挺独立团”,24名连长只有1名连长免遭淘汰。

  这次痛苦的扬弃,换来的是2002年底代表济南军区接受总部考核所取得的骄人成绩:31个课目,29个优秀,2个良好。总部考核组评价:“不愧是我军轻型机械化部队的尖兵,不愧于‘铁军’的光荣称号。”

  如今,“铁军”部队的师、团机关应急出动速度比原来提高了6倍。

  2006年年末,一场复杂电磁条件下的演兵行动在中原腹地上演。

  面对荧屏上一片雪花,高炮团5连雷达站长袁立军第一次没有将炮弹发射出去。这位要强的技术尖子抱着雷达痛哭失声。

  从各种雷达、电台功能的开发试验,到网络作战指挥技术的最新探索;从防侦察、防干扰、防网络入侵,到与友邻的专业电子干扰部队和空军、二炮部队进行对抗演练……“铁军”官兵在真正领略到了复杂电磁环境的威力和挑战后,迅即向这一未知高地发起进攻。

  2007年4月,当又一项新的使命落在肩上——担负复杂电磁条件下训练试点先行任务,“铁军”人又在放飞新的梦想。

  “铁军”的铁骨

  3辆坦克排成正三角战斗队形出现在演兵场上,向超远距离的目标发起攻击。“轰——”捷报传来,命中率达到83.3%

  1993年8月,一位22岁的年轻战士在被连捅14刀、肠子流出体外的情况下仍奋力追击歹徒。

  如今,这位曾感动了中国的军人,已成长为“铁军”某装甲步兵营的教导员。荣获“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称号后,徐洪刚很快被提拔为通信连排长。然而,第一次专业技术比武,他便败下阵来。而半年后,掌握了6种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技能的徐洪刚站在了技术标兵的领奖台上。2001年7月,他以全优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

  1000米,是“铁军”部队装备的某型坦克与世界上最先进坦克之间的射程差距。2003年,面对坦克说明书上冷冰冰的数字指标,装甲团团长杜清华决心缩小这一差距。第一次试射,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还是失败……

  8月,3辆坦克排成正三角战斗队形出现在演兵场上,向超远距离的目标发起攻击。“轰——”捷报传来,命中率达到83.3%!与世界最先进坦克间那1000米的差距,在炮弹击中目标的那一刻变成了“0”。

  80年前赴后继,80年勇立潮头。“铁军”的传奇已经写就,“铁军”的传奇仍在继续……

  新华社 文/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