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修表匠”铜雕对这条百年老街,对郑州市,都有特殊的见证意义。 |
 | 郑州火车站的大钟。 |
 | 二七塔上的老钟表。 |
 | 德化步行街上的“修表匠”铜雕。 |
|
白昼叩钟,夜间击鼓
郑州和她的钟鼓楼
□晚报记者 苏瑜/文 张翼飞/图
2002年初,紫荆山公园在西门60多平方米的山坡上,落成了一座巨型“紫荆花钟”,由当时最先进的GPS卫星定位系统电脑监控,走时十分准确。花钟每整点的前30秒会按照英国大笨钟的模式开始奏响乐曲,整点敲钟报时,然后语音报时。花钟钟盘、钟时由黄杨绿篱、绿草坪、月季、康乃馨和2万多株鲜花组成,非常漂亮。马年初一零时到来时,花钟敲响了108下,表达对全市人民的新春祝福。
郑州火车站是我国铁路运输的“心脏”,火车站广场也悬挂着一块壁钟,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每时每刻都在凝望着熙熙攘攘的广场和来来往往的乘客。
除此之外,二七纪念塔上的钟楼是家喻户晓的。二七纪念塔是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在纪念二七大罢工中两位烈士的历史价值之外,它还以其独特的双塔联体式结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单体塔的形式,1971年新修建的塔最高层为6座大型时钟组成的钟楼,塔顶两座钟楼的顶部是经过特别的设计,从空中俯瞰时它们宛若两个五角星。近代西式建筑传入中国后,人们习惯把安装时钟的高层建筑物也称为“钟楼”。其实,钟楼和鼓楼是中国古代沿袭上千年的定制建筑,古时候,城市中的报时工具就是钟和鼓,所以多建有钟楼和鼓楼,白昼叩钟报时,夜间击鼓报时。晨钟暮鼓是古人最常听到的乐音。
郑州古代的钟鼓楼已经难觅其踪,但记载还是非常翔实的:从大十街向北走不远,有一座既气派又壮观的鼓楼,下面是一个高5米、宽5米、长20米的长方形砖砌平台,南
北留有大拱门洞,以走人行车。上面是砖石木瓦结构的楼式建筑,八柱三间,斗拱飞檐……
这是史上记录的管城街的真实情况。管城街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郑州商城的政治中心。大十街,就是如今管城街和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的交会处,大致也就是红旗广场所在的那个路口。鼓楼叫报政楼,是报时用的钟鼓楼,乃明朝正德九年二月知州童宽倡议所建。报政楼嵌有题“国侨旧治”的石匾,据说是童宽在纪念伟大的政治家子产。
暮鼓晨钟,终年如一,既方便了市民,也给古城平添了不少文化韵味。管城街及其街北口的衙署,是历代治理郑州老城及其周边县的政府官员们生活、工作之所,历朝历代管辖郑州、治理郑州的官员们在这里处理政务,发布政令。小小的报政楼,除了最初的功用外,到了民国时期,冯玉祥驻豫主政,为推行新政,提倡民众教育,下令把钟鼓楼改为图书阅览室,平民百姓可自由进楼中阅览书籍和报刊,增长知识。站在楼上,古城风貌尽收眼中,那纵横有序的街巷,鳞次栉比的房屋,来来往往的行人,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对面有一座5米高的大照壁(俗叫迎壁墙),上书“承流宣化”4个大字。
记者昨日到二七纪念塔采访时,正好是北京时间15时整,大钟开始播放乐曲《东方红》报时,广场上很多游人都驻足仰望。自1971年国庆二七纪念塔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这扣人心弦的声音便回荡在郑州城上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说起二七塔钟楼的成名,还有一段佳话。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当时的加拿大总理到洛阳参观,返回北京时路过郑州,在赶往机场的途中忽然听到了钟声,就从车上探出头,总理对二七塔的设计十分赞赏,随后几家中央新闻单位对二七塔作了介绍,尤其是1974年2月,《解放军画报》报道二七塔的巨幅照片刊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从此,二七纪念塔便和郑州画上了等号。塔上的大钟,凝望着这座城市,秒针不停地向前跳动,见证着逝去的分分秒秒,迎接着到来的秒秒分分。滴答滴答,一分一秒;滴答滴答,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