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沁园春·雪》 50cm×24cm |
|
□晚报见习记者 汪永森 实习生 王攀 许梅/文 晚报记者 王梓/图
“吾书虽不佳,自然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诀也。”余修林先生将苏轼的这句名言奉为圭臬,他认为“十万个人学习王羲之,如果都是刻板学习,书法艺术就不会有任何发展”。
当年初见毛泽东《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时,身在西域的余修林内心被触动了。“伟人笔走龙蛇,作品气势宏伟,我在佩服之余,开始结合实际好好学习”。书法是余修林先生一生的追求,在新疆这块多种文化交融的广袤土地上,他用30余年糅合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开创了既有传统书法艺术根基,又有崭新奇特表现形式的“余氏”书法艺术。
“大胆创新”成为余先生多次提及的词语,“传统艺术要继承,不能忘典”,但“继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他认为书法艺术贵在神似,要敢于冲破一切传统陈规,把创新精神表现出来。他从大时空着眼,从甲骨遗风到青铜神韵,从篆刻墨线到线条更趋变化的行书和草书,从传统的汉字书法艺术到伊斯兰文字的书法风格,再渗入拼音的书写体式,时空穿插,进行各体式跨时、跨地借鉴,不时变化笔墨节奏、旋律、趋势和布局,把时空意识与浓淡枯湿、黑白交响紧密结合起来。他的书法艺术,既有草书的“乱”,又有伊斯兰文字的“形”,更有汉字书法的质与边塞风骨的成功嫁接,其势如狂嘶的烈马,状若飞旋的胡舞,浓郁的西域风情扑面而来。
《满江红·怒发冲冠》《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雪》三阕词成为余修林享誉国内外的书法佳作,世人对其更有“三阕词走遍中国”的盛赞。
1998年,余修林的书法作品在泰国展出,吸引了众多的书法名家。日本青山书道院长永田义夫称赞他的书法“笔力老辣苍劲,运笔恣肆雄健,字体强健峭拔,章法新奇洒脱,风格大气磅礴不落俗套,具有鲜明的个性”。著名书法艺术家包柏成博士观看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指出其文的四大特点:一是章法新奇,似乱非乱,节奏感强,画面活跃;二是字体结构夸张,主要反映在点画形体上;三是墨法干湿相兼,但以润为主;四是超越了传统的书法界限。1999年,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余老“世界艺术家名人证书”。2002年,其书法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韩国汉城举办的亚细亚美术招待展中荣获金奖。
名家档案
余修林,字雨楼,河南南阳镇平县人。1940年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8岁痴迷书法艺术,1959年到新疆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50余年染翰不辍。现为中国北京书画研究院、中国北京三峡画院一级书法家,国际美联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高级书画师,中华龙文化研究中心书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书法客座教授。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书法大赛中参展并获奖,作品被编入《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民间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名人大全》《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