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掌卫生部部长“官印”之前,陈竺(左图)的角色更多是一位学者、科学家。作为知名科学家,他不仅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还曾在2003年非典刚开始肆虐时,奔波在第一线组织研究。在非典肆虐时奔赴广州和香港,很少面对媒体的他接受了香港当地电视台的采访,把非典可能的发病原因和传播途径告知大众,缓解了紧张气氛。随后,在广州,他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了非典病源样本,使中科院得以在第一时间公布非典病源基因结构。
出任卫生部部长,无党派人士陈竺无疑有着强势的学者背景,但官场历练几乎为零。他将如何协调医改过程中的各部门复杂关系,以及党外人士和党组之间的合作?而公众对这位新任部长最直接现实的考核,莫过于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医改方案。
受命于危难之间,操刀医改
7月4日的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上,陈竺第一次以卫生部部长的身份公开亮相。这位拥有中国、美国、法国科学院3个院士头衔的新部长,近15分钟的发言严谨平实,完全没有脱稿发挥,并连续3次起身鞠躬,姿态低调审慎。尽管如此,在此后数日里他依然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不仅因为他的无党派人士身份,还有引人猜想的关乎13亿民众切身利益的医改方案。
本计划于去年年底提交的医改方案,不但至今尚无定音,甚至在原来7套备选方案基础上,又传出第八套,甚至第九套医改方案。与此同时,多方人士对医改的质疑、老百姓对“看病贵,看病难”的不满、国际上对中国公共卫生现状的质疑空前暴涨。医改已成为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此时陈竺走马上任,颇有几分“受命于危难之间”的意味。而这位“新掌门”是否有足够高明的医术妙手回春,已成为公众又一次新的期待。
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介绍,在卫生部第一次全体干部大会上陈竺引用了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并且肯定,医改的步伐在陈竺履新后将会加快推进。
另据透露,在与中科院旧部下话别时,谈及医改,陈竺曾坦言:“这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确实压力很大,自己会慎重,慎重,再慎重。”改革的决心和审慎的态度,可见一斑。
新农村合作医疗,最早就是新掌门的建议
作为在农村历练过的学者,陈竺实实在在感受过最底层老百姓对于良好医疗卫生服务的渴望。陈竺多年的老朋友、中国遗传学会副秘书长安锡培说,现在大力推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最早就是陈竺提出的建议。
非典暴发后,一向低调的陈竺又领衔20多位院士上书国务院,呼吁加大公共卫生研究及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中政府、消费者和提供者三方关系的新框架。并多次直陈,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此外,并无太多行政经验的陈竺对行政也不无自己的看法。2004年,陈竺以中科院副院长身份曾公开撰文《“官本位”助长学术腐败》表示:“将科研机构领导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做法,可能也是助长学术腐败的一个弊端。”文章在充分肯定中国科技骄人成就的同时,直陈中国科研之弊,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此文公开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在圈内外曾引起广泛共鸣,也凸显陈竺率真耿直的性格特色。
多重经历:知青、学者、科学家
在接掌卫生部部长“官印”之前,陈竺的角色更多应是一位学者、科学家。作为知名科学家,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父母都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教授。但陈竺的医学事业却是从江西信丰县山香村自己闯出来的。
“其实,我是当年千百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普通一个。”时光倒流到1970年,17岁的陈竺从上海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一待就是5年,白天忙完农活,晚上就在油灯下自学。凭着自学,5年后他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从此,山香村村民只要头疼感冒,就会去找这位二十出头的“陈医生”。
不久,陈竺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念书。1978年,他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成绩,成为著名血液病学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位列第二的,正是日后成为他妻子的陈赛娟。1989年7月,在和妻子陈赛娟双双获得法国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后,陈竺夫妇谢绝法国挚友的挽留,毅然回国。
归国初期,创业之艰苦超出了陈竺夫妇的想象。他们将小心翼翼带回来的试剂存放在一台冰箱里,但一个星期后,冰箱出现故障,试剂全部报废。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陈竺带领的课题组,成功解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此后数年间,陈竺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他所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对于陈竺,我很有信心。”熟识陈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表示,“他是从底层出来的,通过刻苦学习成为院士,很难得。并且当过很长时间的基层医生,对基础医疗比较了解,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状况。”
建议以市场为主导,破题医改
应该说,作为自改革开放29年以来,首位被委任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陈竺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信任与肯定。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任命陈竺为卫生部部长的理由中评价他说:“事业心和责任感强,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共事”……
然而也不乏质疑的声音。因为有着院士光环的陈竺,官场历练几乎为零。新官上任,他将如何协调医改过程中的各部门复杂关系,以及党外人士和党组之间的合作?毕竟,作为学者指点江山,与作为部长运筹帷幄是两码事。
陈竺曾对媒体表示:“我目前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如果说从知青到科学家,是陈竺人生中的一段传奇经历,那么从学者到部长的无缝链接,将是摆在其眼前的又一道人生重大课题。而公众对陈竺这位新任部长最直接现实的考核,莫过于如何尽快协调其他部门,拿出一个可行的医改方案。
关于卫生体制改革,陈竺曾提出要进行5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即个体的医疗系统、群体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筹资系统、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监督系统和医学技术进步的生命科研系统。在他看来,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和科研活动。而在去年下半年上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陈竺又一次指出,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另据了解,医改方案难产的原因之一是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难以协调,改革路径难以达成一致。逐步涉入深水区的医改,更多的问题牵涉到政治改革层面和部门利益的再分配,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什么医改方案确定不了,说到底还是多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没有解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法学系的一名教授指出,只要陈竺一旦适应卫生部长这个新的角色后,其多年医务工作经验的积累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面对医改的模式之争,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而陈竺无党派的背景是否可有一个公正全面的立场?这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