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9版:中国新闻
3  4  
PDF 版
湖南田鼠真的被广东人吃了?理性饮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网民的一个玩笑让全国误以为广东人流行吃田鼠
湖南田鼠真的被广东人吃了?理性饮食
但是,一个陋习给一座城市留下的创伤巨大而深刻
中原网  日期: 2007-07-26  来源: 郑州晚报  
  专家说,广东人只有自律才能修复“陋习之伤”

  比起非典时对广东人喜食野味的指责,多数广东人这次从沉默失语转为不满申辩,其底气就来自于饮食观念的理性改变。不可否认,仍有人坚守着食鼠的陋习,但这不可能蔓延成普遍现象。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即使是极个别现象也足以让广东人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让摒弃了这些陋习的广东人蒙受屈辱。

  政府部门始终保持着高压的市场监管态势,各路专家从科学健康的角度频发警示,都充分彰显了广东人敢于向陋习宣战的精神。记者在寻鼠宴时,听到广东人最不满的抱怨就是:“为什么这种坏事就老想到广东人头上?外界需要改变对广东人的成见。”

  叶春生教授指出,根深蒂固的习俗是一方土地最具特征的无形“名片”,一个陋习给一座城市造成的创伤烙印是巨大的、深刻的,甚至是长远的。陋习的改变需要时间,一个城市要改变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也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要擦亮这张无形的‘名片’,只有人人自律节制,才能修复和避免‘陋习之伤’。毕竟,自律和节制是一个公民对一座城市应该抱有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据新华社电

  从网民的一句戏言“运田鼠到广州当美食为湖南赈灾”,到有媒体报道“湖南田鼠偷运广东成野味”,再到近日广东省上演了一场拉网查鼠宴大战。鼠宴真的盛行于广东人的餐桌吗?

  政府部门巡查的结果和记者暗访的情况还原着市场的真实,虽然仍有人坚守食鼠陋习,但已难寻昔日的鼠宴。这场大战更值得人们反思的是,根深蒂固的习俗将是一方土地最具特征的无形“名片”,陋习给一座城市留下的创伤是巨大而深刻的。要擦亮这张“名片”,只有人人自律节制,才能修复和避免“陋习之伤”。

  网上爆出“湖南田鼠流入广东市场”

  前几日,一组关于田鼠的笑话在网上传开,有网友提议“将20亿只湖南田鼠活捉运往广东,给号称什么都敢吃的广东人当野味”;有人还大肆渲染鼠肉的鲜美;还有人煞有介事地透露,“已有人盯上湖南的东方田鼠,并着手贩卖到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接着,有媒体报道“湖南鼠患爆发后,当地乱窜的山鼠、田鼠连夜运抵广东流入野味市场,番禺、肇庆、东莞、南海等地鼠宴也随之卷土重来”。消息一出,立刻成了热点话题。广东省立即启动了拉网查鼠宴的紧急行动。被媒体曝光的市场成了政府部门严密巡查的重点对象,但至今没有发现东方田鼠。

  个别乡村小店仍卖田鼠,有红焖、蒸煮等多种做法

  为在广州市寻鼠宴,记者费尽周折。几经辗转打听,终于在广州市海珠区发现了一家经营鼠宴的乡村小店。这家小店隐藏于一排树木背后,老板称田鼠都由广州从化供货,每公斤田鼠10元,有红焖、蒸煮等多种做法。记者来到厨房要求看现货,一位厨师说:“没有活鼠,都已宰杀好了。”记者观察了来这里的食客,并没有人点田鼠的菜式。倒是听闻记者要点鼠宴,惹来邻桌食客一脸诧异。据老板说,以前广州市沿江路、黄石路、番禺都有卖田鼠肉的,不过现在吃得人少了,很多店都不做了。

  广东鼠宴市场如今是“有人卖,少人食”,一位外号为“老鼠强”的生意人说:“这几年食鼠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他只好转行了。”

  广东人理性改变饮食习惯

  面对“鼠宴盛行广东人餐桌”的质疑,许多摒弃了这些陋习的广东人开始用种种事实做出回应。民俗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叶春生说,广东人前几年确有食鼠的习俗,但只吃田鼠,因其有养发的功效,烹制过程也十分考究。“当大家明白了食鼠的危害性远大于营养性时,再美味的食物也会遭到摒弃。过去菜市场常有人卖老鼠干,现在几乎都绝迹了。”

  《时尚生活》杂志主编冯冬生则认为:“经历了非典生死考验的广东人,其健康理念已今非昔比。非典已成为一个极具杀伤力的符号,成为我们约束自己滥吃某些动物的咒语。过去政府发布消费警示,都难以改变广东人的餐食结构。但今天广东人普遍对市场信息异常敏感,如什么食物被检验出有问题,市场上立刻就卖不动了。”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餐桌上可供选择的美食越来越多,餐饮行业变着花样地翻新满足着广东人挑剔的胃口。广东人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诉求,选择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已渗透在包括饮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冯冬生的话代表着不断追求进步的广东人的普遍声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