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玩·艺
3  4  
PDF 版
“中原画风”:期待破茧成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艺术豫军”系列报道之一:国画豫军
“中原画风”:期待破茧成蝶

中原网  日期: 2007-08-02  来源: 郑州晚报  
  【开栏的话】

  “艺术豫军”,初听之下,心头一震。

  对于艺术,我们本是门外汉,从门外向里看,很难。艺术中间的诸多门类本已让人目眩,各门类中“大家”林立的状态更让人摸不到北。

  文化艺术界素推百家争鸣,将河南的艺术家们纳到一起那会是怎样一种情景,是划定个框框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还是编出“国画队”“油画队”“摄影队”诸如此类,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某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非也。”提出这一概念的人士如是回答。中原画坛素来多实力派,几千年文化的积沉,成就了无数在国内外艺术比赛获奖的艺术家。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人,却少有“红星”,“墙里开花墙里香”的状态让人无奈。

  与绘画艺术界的状况不同,近年来,“文学豫军”“书法豫军”的概念风行。“豫军”这个名词不仅是个概念,而且给了我们的艺术家们一个团队,以整体的力量迈出省界、国界。

  为此,本报特策划“艺术豫军”系列报道,本非专业人士,也就无法多讲艺术领域的好坏曲直,我们仅想出一分力,如浩海拾珠,为繁荣的河南艺术界作个展示。

  本期我们首推提出“中原画风”这一概念的李明先生。作为一名来自民间的艺术家,他所想的是寻找到一条立足河南本土民俗风情的绘画道路,寻找出一种发乎于内心、行诸于笔端的品格与精神。在“爱我中原”的浩荡气魄中,在“发扬河南”的一己之责下,合众人之力创造出一种画风便不是难事。

  晚报记者 张柳

  □晚报记者 张华 实习生 温婧/文 晚报记者 赵克/图

  

  “河南还有啥画家?”在某画展领奖时,“长安画派”知名画家赵震川无意中这样问了河南画家李明一句。

  “这句话让我觉得非常屈辱。”出于对名家的尊重,李明当时没有反驳,“也没理由反驳”,他深深感觉到河南画家在全国是受人轻视的,虽然自己获奖,但河南画家整体地位在全国实属卑微。历时十年,寻找本土画风,李明一个人的经历折射出整个河南画坛的现状。

  反应平淡,“中原画风”受冷

  走进花园路与红旗路交叉口的金质大酒店,一进大厅,就能看到一幅清俊秀丽的山水画,在繁华的郑州街头,河南知名画家李明的世通美术馆,隐居在高楼之上,在闹市中独享一份墨香。

  1994年,李明的作品获得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但就是在那次,画家赵震川的一句话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长安画派”、“岭南画派”、“关东画派”,这些画派都靠自己的地域特色,培养出一批全国公认的画家,可河南为何不能产生地域特色?

  李明提出了“中原画风”的设想,但是反应平平,“人很年轻,没人承认我的地位,人微言轻。”他这样理解最初遭遇的窘境。

  无人擎旗,“中原画风”缺领军人

  河南美术界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整体实力不弱,但是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画家。这是李明认识到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原国画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无序的散沙状态,迫切需要一面强有力的旗帜和品牌。基于这一认识,1998年,他组织“中原画风初探”研讨会,在会上,老一辈画家陈天然、马国强等20多人到会,一致认为,河南画家应传承、开创中原古风,形成“中原画风”。在挖掘、复兴中原古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唐宋画风,以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为主,注重以线造型,笔墨并重,南北兼容,刚柔相济。2000年10月,“河南省中国画晋京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之际,河南美协领导方照华和马国强向首都新闻界、美术界正式提出了“中原画风”的主张,引起了中国美协和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缺少资金,许多画家流失

  “10年就是一个成长期,走得很不易。”10年来李明参与组织了五次画展。举行探讨会、办画展,没有资金难以进行,艰难的筹集资金的过程开始了。

  拉赞助、拍卖一些画作,情况渐渐有了好转,可让人伤心的是河南画家人才的流失。许多画家北上南下寻找发展机会,“出去的都比在家的发展得好,主要是受重视”。天津一著名画家要去北京发展,天津市委书记亲自出面挽留,该画家很感激,放弃了北上的打算。可一想到河南的状况,李明神情黯然,他介绍,河南美术界工笔人物画的代表画家王清健临行前没有一个政府官员前来挽留。“其实,他也不想离开,他很热爱河南。”

  从1998年到2007年,用李明的话说,河南美术界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省委领导开始重视美术界发展。2002年,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美协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国画家协会成立了,相关领导还听取了画家们的想法,李明说,有了政府的支持,河南美术界将有大的发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