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7-08-08  来源: 郑州晚报  
  时间

  1997年至今

  场景

  四川麻辣串老板的10年

  关键词

  辣椒 捧场 津津有味 默契 人头攒动 撤离 沉寂

  1997年7月,冯国荣从巴中老家到郑州做麻辣串生意时,与桃源路接壤的淮北街还没有跟南边的陇海路贯通。他就在附近转了一圈,决定在这条街上安营扎寨。

  冯国荣的理由是:“郑州大学、交通学校和二中都在这里,学生太多了,他们逛累了都会回到淮北街,要上一碗凉皮、米皮或者酸辣粉,外加一张大饼就是一顿饭。淮北街南头还有综合集贸市场,卖什么的都有,人气当然不用愁。”

  拍板驻扎这条街的第三天,冯国荣租赁下了交通学校临街的一个小窗口,位置就在淮北街和桃源路交叉口靠南的地方,每月租金600元。员工就是他和老婆、儿子三个人。

  开业第一天,包括锅、灶、菜在内总共投入85元。其中菜占了35元,当晚收摊时只卖了7元钱。到了第二天晚上,营业额增加到30多元。开了大约半年多,周边卖麻辣串的陆续增加到8家。不过有的只存在半个月,有的不到一个月就关门了。

  冯国荣一待就是10年。这期间他卖麻辣串的地方换了三个地方,头两年,从最初的小橱窗搬迁到对面的超市南边,1998年淮北街贯通之后,他的店又往南迁移了十来米,现在换成了20平方米的门面,租金每月4000元,里面卖小吃,外面用玻璃封起来,依然卖麻辣串。10年前卖3毛钱一串,现在还是保持着原价。

  冯国荣说,他是以此来维系一种感情,也秉承他做人的本分。

  他是从这条街发展起来的,刚开始的一年多,都是他一个人负责涮,夏天围着火炉,身边是呛人的辣椒,汗几乎擦不及,到了晚上11点多回到家里,皮鞋里面都是油水。不过学生很捧场,最高的一天卖两三千串,1000多元钱。好多学生下了自习还专门跑来要上几串吃,涮好的麻辣串撒上辣椒,在红色的塑料盆上套上一个塑料袋,来者一手端盆,一手拿串,吃得津津有味。街道两旁站着的、蹲着的、坐着的到处都是。

  依附在它周边的小吃店也火了起来,有些只卖粥和馄饨。那些来吃麻辣串的,先挑选好自己爱吃的菜,就自顾走到小吃店,等涮好了送过来。然后抹嘴走人,小吃店的服务员主动帮着把盆子送回去。做生意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默契。

  冯国荣在淮北街上买有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平时菜都是在家里洗好,然后拿到店里。洗菜和穿串的活原来都是他的爱人和儿子俩人做,后来儿子也结婚生子,店里又有了七八个帮手,但依然是忙不过来的。边上始终人头攒动。

  2004年9月,万名郑州大学新生入住新校区,3年前,交通学校也搬迁了,淮北街和桃源路上有的商户觉得学生都走了,生意不好做,于是选择了撤离。但冯国荣留了下来,他觉得,尽管淮北街陷入了沉寂,喧嚣不再,但生意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

  当学生准备搬迁的时候,很多人特意前来吃一次麻辣串,给自己留下一个鲜辣的记忆。后来学生走了,社会上一些青年男女开始从很远的地方开车赶来,就为吃上这边地道的麻辣串。只是记忆当中,少了以往的热闹,推车的、卖豆浆和粉浆面条的情形仿佛一下子消逝了,偶尔路过,恍惚间会看到当初的情景,还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着远处汽笛的尖叫声和身边自行车的铃声,从耳边清晰而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