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淮北街的马路市场突然变得很红火,李星在这一年开始了他的卖报生涯。最初只有一间简陋的小报亭,处在淮北街和桃源路交叉口的东南角,窗口正对着郑州大学的南门,从校园里走出的学生离老远就能看到报亭外面挂满旗帜一样的报刊宣传彩页。
来来去去的大学生,喜欢顺手买一份自己喜欢的报纸或杂志,李星的小报亭很快就在校园有了知名度。
到了1995年,郑州市场上报纸的新面孔越来越多时,李星的书报亭也随之红火。各种报纸一天能卖一两千份,“一天收入1000多元,零币数得人手都是酸的”。
1998年,政府开始整治街道环境,推行退路进店,淮北街也被打通,车可以直接开到陇海路上。原来摆在淮北街中央的商贩没有了去处,有了积蓄的开始寻找门面,刚刚建成的郑州大学南生活区家属楼下的门面纷纷被人租赁,李星把报亭搬进了对面一间超市的橱窗里,租金是每月1500元。没过多久,超市把隔断拆除,空出了一整间房子,房租涨了一倍,李星又全部租了下来,增加了新书销售和图书租赁。当四周摆满了书架的时候,李星充满了憧憬。
可是形势却急转而下。2003年学生被限制外出,书报销售大减。不得已,李星退掉店面,把书报搬迁到了三轮车上。晚上拉回家,早上再从齐礼阎的家里拉到这里。没有了固定的场所,书就没法再卖了,李星就在马路边铺上塑料布,把报纸和期刊放在上面,遇到下雨,上面再盖上一层防水的塑料布。
李星曾期待着生意再度红火起来,可是没等他缓过劲来,学生开始往新校区搬迁,如今老郑州大学校园里,剩余的大都是参加成教的学生,他们平时从北门和东门出入的多,在阅读习惯上,也跟原来的本科生有差异,现在每天卖的期刊和报纸,只不过是当初的零头。
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李星会长久地看着对面遐想。他原来的书店曾经辉煌过,不过现在那里改成了眼镜店,恍惚间他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经在那里待过?
时间 1993年至今
场景 书店老板的15年
关键词 书报亭 新校区 搬迁 坚守 情感寄托 红火 寂寥
喧嚣过后,终归寂寥,那些依托学生而热火的生意,难免受到影响,但是在学生离开之后依然选择坚守这里的,就只是一种情感寄托了。
最早在淮北街和桃源路经营书报的李星对此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