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05年至今
场景
文化地标的构想
关键词
通宵夜市 莎朗斯通 文化沙龙
郑州大学的本科生搬迁之后,桃源路上只剩下郑州二中,但是没有了大学生冲击的校园,也已经安静了很多。1994年录像厅流行的时候,二中的影视厅是对外开放的,每场两元,通宵夜市大概是5元。每当周末,二中的海报就早早贴到了郑州大学文科区和理科区食堂门前,晚上生意就特别的好,去晚了买不到位子。
记得莎朗斯通的《本能》当时就是在二中影视厅看的,好多男同学去看之前都在悄悄地议论这个影片,脸上挂着暧昧的红晕。但在我1996年离开校园后就没有再去过二中的影视厅,大抵在郑州大学搬迁之前就已经关闭了。
在郑州大学南门学生通常的活动和视野范围内,如今只有桃源路上的一些小书店,依旧经营着教辅材料,只是进出的都成了中学生。原来在桃源路上开的工艺品商店,以及邻近兴华街的地方开的鲜花店,也减少到了两三家,而且很少有学生情侣再光顾。郑州大学南门那个开设了十来年的桃源宾馆,也继续存在着,只是很少再出现那种新生入学时天天客满的情形。不过在它的隔壁,一个新阶层和它所倡导的文化地标开始出现。这是一家叫城市之光的书店,它诞生于2005年年底。
在学生撤离的时候,它接替一家倒闭的火锅店,选择了进驻。这间人文书店采用的是会员制,二楼是书,一楼则设有卡座,也播放电影和碟片,每周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沙龙。
据说来这里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比例一样多。搬迁后的学生也有周末坐车回来的,说是想感受一下这里的味道。不过他们回来也有失落,对于桃源路和淮北街而言,的确少了一些纷纷扰扰的人群,对习惯了喧嚣的人来说,恐怕一时是难以适应的。
今天的郑州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场景了:幽深繁密的法桐匝地,整洁僻静的小道鸟声婉转,临窗而坐的人陶醉在书香里,心在悠闲的意境里自由穿行……
或许在创立者的勾画里,当初就是有这样的意味的。我们不妨这样揣测,开这间书店的人,想以这样一种创新推动文化地标的形成,从而自觉地屏蔽来自世俗的喧嚣,也让更多熟悉桃源路、熟悉淮北街的人明白,在世俗之外,还有这么一个地标。而它,又蕴藏着老街道上那些简单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