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玩艺
3  4  
PDF 版
唐宋气象 审美中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唐宋气象 审美中原

中原网  日期: 2007-08-09  来源: 郑州晚报  
  《桃花》

  《太行山山谷》

  刘沙予作品

  这幅抽象画灵感

  来自桃花和杏花

  刘沙予,河南工程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人简介

  “中原画风”系列报道之二

  用彩墨诠释中原画

  评论

  “中原画风”应该就是一个广义的艺术概念或艺术命题,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先导,也是一种艺术自赏时代的标志。古代画家并没有把“中原画风”作为一种国画概念提出,而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形态的“发现”和自觉,是对中原地域国画作品艺术特色的“包装”与提升。可以说,“中原画风”不仅仅是绘画技巧层面的技术问题,而是包括绘画语言、技巧等“细节”在内的包括绘画理念、绘画思想、绘画思维、绘画情感、绘画意境等多元性的艺术审美功能。可以说,“中原画风”根植于“唐宋高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中原画风”又延伸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画家,有着与时俱进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说,“中原画风”也是一种创新与现代的审美气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原画家通过积极探索和奋力实践,从作品的内容到艺术表达形式均已呈现“中原画风”的端倪。当代主流、实力派中原画家群体明确提出“中原画风”的新概念,作为引领中原国画豫军的一面旗帜,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原主力画家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这是一种画家群体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的觉醒。一方水土养一方画,“中原画风”表现刚柔相济,是艺术风格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目前,“中原画风”不仅仅是河南画家的典范,而且对中国画风的形式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主流纸媒,郑州晚报致力于“中原画风”的关注、研究和品牌打造,为“中原画风”鼓与呼,为中原画家营造一方良好的艺术交流平台,让“中原画风”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必将赢得众多画家的追捧。(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创作中心副主任、美术评论家)

  □李克俭

  □晚报记者 张柳/文 常亮 廖谦/图

  谈失落 中原画派无组织

  “画画是不断进化的事,河南的吴道子在他生活的年代,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慢慢由时尚变成了一种传统。中原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丰富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传统文化底蕴上寻求一种发扬和突破。”

  初提“中原画风”的概念,刘沙予略一思索,说道:“这件事情提了有些年头,这是件好事儿。”

  刘沙予说,中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文化上的中原则更为宽泛。宋朝以后政权的南迁、文化的逐步衰落、经济的不景气带走了中原人的自信,而南方城市经济、文化蓬勃地发展,随之形成的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等则显得顺理成章。中原这种文化上的断层状态,如今造成了河南画界看似“无组织”的失落状态。说起自己的画作中是否有“中原”的影子,刘沙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还是以吴道子为例,“吴带当风”的潇洒,大幅画作的气势,就显示了这位中原人的自信与气魄。这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体现被刘沙予认为是对“中原画风”很好的诠释。

  设计师出身的画家刘沙予对中国画有着独特的理解,“传统国画颜色弱,许多画挂在一起,容易陷进去。”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刘沙予选择了彩墨。但表现形式的些许不同并没有阻挡他对“中原画风”的思索,太行山间的谷子、桃花、迎春花是他笔下的常客。

  刘沙予(右)和朋友聊画画

  辟蹊径 用彩墨绘国画

  虽然毕业于工艺设计专业,但对中国画的偏爱使得他在国画研究上花费了很多心思。这种审美上的差别,刘沙予对国画的认识有别于传统画家。他觉得传统国画平面化的特点在外观上便显得柔弱,同时,传统国画在颜色运用上相对保守,“墨分五色”的细微差别与高饱和的色彩、丰富的肌理相比,很容易“陷进一堆画里”。

  “在这个汉堡流行的快餐时代,人们已经少有农耕时代的那份清静心境,画面得有冲击力才能让人一眼就看到,这就要学习传统的笔墨,但不一定要按照既定的程式去画。”在刘沙予的彩墨作品中,确实看不到精雕细琢的草木,但在那漫天挥洒的迎春花枝桠、一笔掠过的荷叶、色点层层堆叠而成的桃花中,却能看出草书的随意,写意的畅快。

  对于“中原画风”这一概念的走向,他表示,一种画风、画派的形成要经历数年的追寻、磨合,非一代人所能为,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寻找、融合、开拓和创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