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玩*品
3  4  
PDF 版
端坐小茶馆 回味古道香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端坐小茶馆 回味古道香

中原网  日期: 2007-08-16  来源: 郑州晚报  
  茶艺师演示着宫廷普洱的魅力
  茶艺对茶具的要求也很高
  □见习记者 汪永森/文

  晚报记者 常亮 廖谦/图

  雨天傍晚,天灰黄,人迷惘,时间仿佛钝滞,单调乏味的大城市里的一切,都似乎无法与小茶馆内的安详氛围比较。品一口悦色怡香的普洱佳茗,耳畔仿佛传来茶马古道的骡铃声,你开始在陈韵中跨越时空,感受普洱的魅力。

  金水路普秀阁内,灯光柔和,茶香袅袅,点缀在茶叶之间的,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卧龙禅师壶、碧泉壶、石瓢壶及亦灵壶,这些紫砂作品或古拙或灵动,可爱而价值不菲。名茶与名壶在这里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茶 艺 闲散舒适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精致的竹制茶台后面,身着淡雅苗族风情服装的茶艺师,拿捏着唐代卢仝的《七碗茶诗》,演示着宫廷普洱的魅力。

  她手势婉转地将白瓷茶碗浸泡于沸水之中,“清泉净盏”提升着茶壶温度,然后将茶盒内的一小撮普洱茶,倒入略有体温的白瓷茶碗。洗茶、润茶、醒茶,一个个精巧的动作,“茶舞盏中”唤醒茶叶的营养成分,白瓷茶碗内片片精灵般的大叶普洱慢慢翻动,酒红色的茶水泛出醇正清香,从茶台漫溢开来。

  “铁观音能冲九次,普洱冲二三十次,不觉味淡。普洱茶艺表演,注重茶具、灯光配合,但茶艺师的素质和状态更重要。”普秀阁总经理李丽娟女士说,茶艺师一般都是本科或大专学历。普洱既非绿茶也非红茶,只是从汤色上看“生普洱”与绿茶相似,“熟普洱”与红茶相似。茶艺表演中的普洱由于受到水温、出汤时间和方式等因素影响,些微不同都会影响到入口感觉。

  安静的普秀阁内,茶艺师话语轻轻柔柔,像是什么都没说,又像什么都已说过。无论如何,都让此间的你感觉收获不少。

  也许,品茗者此时需要的只是闲散与舒适。

  茶 趣 品茗论道

  雨声急骤时,驾驶着越野车衣装随意的欧阳先生带着同伴推门而入,径直走向茶艺台落座,普秀阁内开始呈现出精英雅集、高士辐辏的景象。

  “妙玉用雪水泡茶的做法并不妥当。”欧阳先生自顾自地埋头将普洱和滇红掺在一起冲泡,同伴则质疑着《红楼梦》中“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饮茶的方式可谓风雅极致,集饮茶者之大成,她所用的茶具多是文物,但沏茶用的“旧年蠲的雨水”却和“流水不腐”的科学道理相悖,三位茶客借用唐代陆羽《茶经》“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论述质疑了起来。

  欧阳先生融普洱与滇红于一壶的茶水,斟入了各人盏中,细品之下,这种茶水较单纯的普洱多了些苦涩后味。“品茶是茶叶、水质、茶具的顺序,遇上好茶不能以三杯之数论雅俗。“欧阳先生讲述,《红楼梦》中贾宝玉所饮‘女儿茶’即为‘普洱女儿茶’。普洱茶能助消化,官宦大家历来就有饮用普洱茶的习惯。”

  “风流不在谈锋健,相对无言味最长。”时代主角的卓越梦想轻轻倾吐,含蓄锋芒,不争而胜,容人之长短能过,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苏东坡的诗句再次响起。小小的普秀阁内,再次陷于沉静,大家默默地品着手中的茶。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