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8版:独家责任
3  4  
PDF 版
抢救珍贵剧种四平调的积极尝试
艺术团中的30名“孤儿”
复兴四平调的长远目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政府主导企业赞助”
抢救珍贵剧种四平调的积极尝试

中原网  日期: 2007-08-17  来源: 郑州晚报  
  范县四平调剧团在郑州演出
  核心

  提示

  在我省濮阳、商丘等地广泛流行的民间剧种“四平调”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四平调在上世纪90年代从正式的舞台演出中消失,濒临灭绝。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平调名列其中。

  为复兴这一珍贵的民间戏种,范县在2005年尝试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扶持、企业出资赞助”的道路,在复兴民间戏曲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晚报记者 宋振科/文 白韬/图

  孩子们的精彩演出

  8月16日上午,新郑市龙湖镇河南范县四平调艺术团的练功房内,17岁的晋红娟和13岁的杨娜娜正在刻苦练功。与其他学校学生享有一个多月的暑假不同,艺术团的团员们没有暑假,他们不放弃任何学习提高的机会。

  河南范县四平调艺术团共有80名团员。与其他学员不同,晋红娟和杨娜娜是这个艺术团里的“特殊团员”,在艺术团除每月交纳130元的生活费外,其他费用全免。

  晋红娟的父母离异后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杨娜娜妈妈去世后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同样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贫困是她们曾经的共同经历,而艺术团则让她们在学习“四平调”这一民间剧种的同时暂无生活之忧,承担她们费用的是范县的一位企业家——姚金香。

  在80名团员中,有10名与晋红娟和杨娜娜情况相似,还有20名团员或是父母双亡,或是父死母嫁无人照看。

  在艺术团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这些团员已基本掌握了四平调的演出技巧,成功地将这一濒临灭绝的剧种从民间搬回到正式的舞台演出中。

  8月10日晚,河南范县四平调艺术团在省人民会堂举行了“范县四平调大型文艺汇演”,晋红娟和杨娜娜分别表演了四平调《白毛女》选段和舞蹈,团员们的精彩演出引来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濒临灭绝的珍贵民间剧种

  河南范县四平调艺术团的张绪斌老师告诉记者,四平调是我国稀有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北花鼓,从苏北花鼓“平调”发展演变而成,借“四平”之名,取“苏、鲁、豫、皖”四省之意,故得名“四平调”。

  据张绪斌介绍,1953年范县即成立了范县四平调剧团,在之后的三四十年内剧团演出红红火火,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但好日子逐渐过去,剧团的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张绪斌告诉记者,一方面与戏曲的大环境有关,在电影、电视的冲击下戏曲的市场在萎缩;另一方面当时的一些骨干女演员逐渐结婚、生子,在一两年时间内离开了舞台,正式的舞台演出逐渐淡出了百姓视野。

  1980年进入范县四平调剧团、现为四平调艺术团老师的周满仓告诉记者:“原来的剧团在1992年就解散了,单位虽然还保留着,但不能再正常演出,团员的关系还在,但只能领取一些生活费。之后四平调逐渐走向社区,告别了正式的舞台演出。而再向后几年,四平调逐渐走向濒临灭绝的境地。”

  抢救民间珍贵剧种的积极尝试

  从正式的舞台演出中消失后,四平调流向民间,用张绪斌的话讲“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四平调并没有垮”。

  “四平调”在范县以及周边地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剧团解散后,一些老团员和喜欢四平调的人经常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吹拉弹唱,做一些民间交流,同时整理一些“四平调”的传统曲目。

  “剧团的部分老演员还在招收弟子,民间的四平调演出在不断升温。”张绪斌说。

  张绪斌告诉记者,2005年“四平调”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企业家姚金香出现了。

  虽然在郑州创业,但姚金香经常回老家范县,经常和老演员们交流,经常看看孩子们的唱功并予以指导。

  2005年,姚金香再次回到范县,一些四平调剧团的老演员一起推举他向县委县政府反映一些群众意愿,希望能复兴四平调。

  姚金香在和范县县委、县政府就恢复四平调剧团一事沟通过后,县里非常支持,并于2005年8月成立了范县四平调艺术学校,范县县政府每年出资10万元,姚金香每年资助5万元,并担任学校名誉校长,一起培养四平调戏曲人才。

  姚金香说:“好在原来范县四平调剧团的老演员们都还在,剧团的最后一批骨干演员也恰逢壮年,四平调虽然濒临灭绝,但没有断代。在复兴四平调的路上范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扶持、企业出资赞助’的道路。”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