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杯子,这杯子中盛的是爱,这爱来自父母、来自老师和同学,同时,还有来自己的那一份。如果想成为一个积极健康快乐的人,这杯中的爱就要有满满的一杯,而当杯中的爱不够时,人就无法积极快乐起来了。本来,出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由于试图解决问题的人不懂问题出在哪里了,用了错误的方法,导致杯中的爱越来越少,最后问题失控,代价也极为惨重。如何给杯子里补爱,破译孩子心中的“不快乐密码”呢?晚报见习记者 聂广利
上期我们推出“寻找不快乐的孩子”后,许多家长纷纷打来电话讲述自己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清泉心理咨询中心技术顾问邰阳解释说,其实孩子的不快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可最根本的还是缺乏来自家长的沟通和社会的理解,错误的方式把孩子推离了我们。
案例回放:读初三的小光(化名),一向成绩不错,是一个爱学习、肯思考的好学生,一场考试没考好受到了爸妈的训斥,以后学习就根本无法集中精力了,学校、家里两头不见人,经常在网吧跟人打架,后来发展到骂母亲打父亲,班里的老师也感到纳闷,怎么这样一个好学生也成了不良少年?
困惑导致心理冲突
压力过大引发叛逆行为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是复杂、充满矛盾的,邰阳表示,由于身体与心理的发育不平衡,心理上有一种追求独立的冲动,而客观上却还不具备独立的能力,此时“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让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会导致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并有叛逆行为。
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孩子,他们承载了父母太多的希望,殷切的希望变成了无形的压力,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压力过大的学生就会通过发脾气、破坏纪律等来宣泄压力,而考试考不好就会盲目否定自己,情绪沮丧。如果这时受到家长或老师的过多训斥就会出现反抗,遭受暴力侵害的学生就会出现和家长“动粗”的过激行为,当父母不理解孩子怒骂其“白眼狼”的时候,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更加伤心难过。
看待叛逆勿用放大镜
用信任和尊重取得沟通
心理咨询师认为,男孩骂母亲和父亲打架其实是属于一种青春偏激的躁动,社会却喜欢用伦理道德来压迫和强求孩子,说孩子大逆不道,其实这样反而用更大的、无形的错误手段把孩子推到了崩溃边缘。
“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当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是否想到:有多久没和孩子谈过心?孩子遭遇的困惑你是否知道?他(她)有心事是否愿意向你倾诉?
邰阳认为,当孩子出现让父母不顺心的问题时,先不要把问题都往孩子身上推,更不要急于把孩子往“病”上靠,要多花一点时间与孩子交流,多给一些信任和尊重,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讨论问题,与孩子交朋友,那么孩子在受到挫折时自然会主动向父母倾诉,从父母身上获得鼓励与心理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补满孩子心中装爱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