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郑州珍档
3  4  
PDF 版
乾隆年间得名的砖牌坊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乾隆年间得名的砖牌坊街

中原网  日期: 2007-08-29  来源: 郑州晚报  
如今的砖牌坊街

  为旌表王氏节孝

  乾隆敕建砖牌坊

  这里还住过郑州最早的女教师——郑培真

  老郑州城里的砖牌坊街在老城西南一带,东西走向,东起平等街,西到西门南拐,长约340米,宽不足5米。街西头路北有一座乾隆四年(1739年)建造的砖结构牌坊,因而得名砖牌坊街。

  1739年,清朝乾隆帝为旌表儒士李振业之妻王氏节孝,敕建砖牌坊,街名遂改为砖牌坊街。砖牌坊位于这道街西段路北、柳叶坑胡同南口西边,系用砖砌成,坐北朝南,有四柱三门,双层挑檐,高嵌圣旨碑,额刻“淮蜀懿型”4字,纪年为“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知州张钺详请题旌”。

  王氏节孝的故事得从她22岁那年说起。那年,与她恩爱6年的丈夫撒手而去,留下了未满1岁的孩子和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的公公和婆婆。王氏继承丈夫的遗志,毅然挑起丈夫留给她的重担,一如既往地孝敬、服侍公婆,勤俭持家,养育儿子,守节30余年。尽管她家不是很富裕,但她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的好事。后来因持家有方,李家兴旺,家业步步扩大。儿子学业优秀,考取功名,官为县丞;孙子好学,有学问和文才,蜚声文坛,官至青州知府。于是,知州张钺把这事上报给朝廷,请求表彰。乾隆帝批准建一座牌坊,街道也因此命名,沿用至今。

  砖牌坊上的字“丸熊画荻”依稀可见

  这条街历史悠久,可写可说的人物、故事有很多。20世纪20年代,这条街上有位名叫郑培真的女塾师,好名声传遍郑州全城。

  郑培真(1889年~1958年)自幼丧父,随其长兄郑培芝习读经史,学问精深。清末,学校刚刚兴起,她就读于开封女子师范学堂,改学新课。辛亥革命后,中原大地战乱频仍,她辍学回家,在贡院街(今法院东街)东头路南一家姓虎的人家院里设立女塾,名叫“自立女学堂”。

  1915年,因她家迁居砖牌坊街,女塾停办。当时郑县已成立女子小学,但很多人不愿送女儿到公立学校跟男老师上学。后来,他们听说郑培真曾办过私塾,便一起到郑家,请她再设私塾收下这些善良纯真、渴望读书的女孩子们,郑培真只好再次办塾收徒。开始有五六个学生,一年后,前来求学的增加到十几个人,于是她家腾出前院临街房3间改造成为专用教室。教学采用混合班制,课本有新有旧。有的学《三字经》等启蒙读物,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也有的读国文、学习算术等。

  郑培真所办女塾,学生虽年有增减,但大都在20人以上,有附近街上的学生,也有来自火车站商业区的女孩。她教学有方,学生们受益很大。

  开凿于雍正年间的水井曾给人们带来生计

  摘自《图文老郑州·老街道》,孟宪明主编,有删节

  中国最早一批女教师郑培真

  原来街的西头路北有一个长宽各六七米的井院,中间有一水井。据史料记载,这口井开凿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老郑州城内屈指可数的水井之一。井水清澈,远近许多街巷居民,甚至城外商行店铺都用这井的水,于是一些无业之人就挑井水去卖,赚些钱维持生计,也有用独轮小木车推着两个小箱送水的。

  民国初年,这条街附近一带曾以此井为标志,叫“甘泉镇”。到20世纪60年代,自来水普及街巷,该井于是废弃,有人在其址上建房,这座房屋就是该街门牌29号。提起这些,街上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说起砖牌坊街,准有人会问:牌坊是用来干什么的?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要建牌坊呢?

  牌坊,又名碑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起初是木构建筑,明代出现用石头建造的,以后有用砖建造的。古代牌坊大多建在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上刻题字,用以宣扬封建统治者提倡的道德伦理,标榜功德。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