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碧波荡漾的东风渠 |
|
尽管郑州的名字不再频繁地更换,但是城池遭受的战火却没有减少。《河南通志卷三》有段文字说,郑州在明末被“闯贼”所屠,伤痕累累,就剩下残破的城墙了。后来经过三百年的发展才渐渐复原。这个闯贼指的是李闯王。
郑州记忆 之 重创
曾遭受李闯王破坏
作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发动攻击的时候哪里会想到保护统治阶级留下的城池呢?从郑州要“经过300年才渐渐复原”的史料来看,李闯王对郑州的破坏程度非同一般。
在被李闯王屠城之前,当时的郑州有多大呢?根据有证可考的《郑县志·建置志记载》,它的范围比商汤时期,缩小了三分之一。另外,新城还有四座城门,东边的迎宾门和西边的相对,南门叫阜民门,跟北边的拱辰门相对,不过南门有点偏西,北门正好居中。
新修的城郭后来被水冲毁,又重新修建,形状变成了东西比较长而南北小了一些。到了明宣德八年,郑州的行政长官林厚又跟朝廷要了些银子,再次进行修筑,明正德年间,郑州的新任州守萧渊、刘仲和也相继进行过修葺,不过都是土城。明崇祯十二年,朝廷派了一个叫鲁世任的知州到郑州负责管理。当时灾民遍地,流寇猖獗,鲁世任就把土城墙改成了砖砌的城墙。
清顺治二年派到郑州做知州的张肇升,向新政权要了不少银子,把城池修整一新。此后一直到康熙年间,郑州再未被修理过。乾隆继位三年之后,一下子给郑州拨付了1000两黄金,作为修葺专款。不知道包工头是不是偷工减料了,反正新修的城墙没过几年就出了问题,这次知州没敢跟朝廷再要银子,而是发动乡绅捐款,悄悄修葺好了毁坏的城门。
郑州记忆 之 开放
郑县自行开放为商埠
1913年,改为郑县的郑州自行开放为商埠。但县城的区域很小,按照旧时行政区域图示的划分,包括城厢区、宣平区、人和区、定安区、长乐区和永康区。
郑县县城只是以东西大街为中轴线的一个范围,南到菜市街华美医院附近,也就是今天的第三人民医院,外围最远到弓庄,都属于永康区。西边到现在的二七广场附近,当时那里设有城门,城外围到马寨和蜜蜂张,属于长乐区,城池北边还不到杜岭街,包括司家庄还属于城墙外围,归属定安区,东边只到城隍庙附近,属于城厢区。另外凤凰台附近属于人和区,朱庄算郊区了,归属宣平区。
在城东五里堡南边,有个叫仆射坡的大湖,水面有10余公顷,这个湖是北魏孝文帝赏赐给仆射将军李冲的,天宾初改为广仁池,“夏天荷花烂漫”,“禁止游泳、捕鱼。”唐代时周围十八里都是引金水河的水,湖满的时候水能溢出来,后来渐渐干涸了。
不过根据《河南通志卷三》显示,当时的郑州城内外,已经到处是参天大树了,民房也是一排一排的,西门外居住的人更加密集,据1916年警察厅户籍调查,大概是500户,人口达到3300人。
当时的郑州城内只有一条大街,就是东西大街,连接着东门和西门,非常繁华,县公署设在城北,靠近今天郑州的金水路,属于行政区。警察厅在西门内营门街。不过城区道路低洼不平,遇到下雨到处积水。
郑州记忆 之 商业
当时的商业中心就在今天的火车站
《河南通志卷三》还透露,当时郑州的商业中心就在西门外的车站附近,也就是今天郑州火车站所在的位置。商埠范围比今天的还大,南北大约20余里,东西5里。空地被很多有钱人买了过去做生意,当时的豫丰纱厂和利济织布厂,面粉厂都在这个区域,另外还有十来家绸缎庄,二十来家花行,还有旅店饭店银楼杂货洋货等。
当时的行政长官曾经展望:“郑县占据着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交会点,如果有一天陇海铁路延伸到甘肃,那么郑县肯定能成为西北各省货物进出的物流中心。”
史料没有记录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是负责手写抄录这些档案的人,还在档案中饶有兴致地预言:郑州铁路将形成以邢台、信阳、徐州为三中心的态势,三个中心对于郑州又像半径与圆心,都有辅助郑县的作用,所以郑州他日必将成为全国一大中心市场无疑。
今天看来,这是在郑州还小的时候,当政者对它的成长做出的一个很大气的预测和规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