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5日,比利时王储菲力普(左)在布鲁塞尔参观以他的女儿名字命名的“伊利莎白公主号”南极科考站建筑。 |
|
比利时正在南极地区兴建首座不依靠化石燃料(煤、石油等)供能并实现废物循环利用的“零排放”极地考察站。这座南极站建成后主要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而它自身也实现了对气候影响最小化。
力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据路透社9月5日报道,这座南极站以比利时国王孙女伊丽莎白公主的名字命名,是世界上第一座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极地考察站。
“伊丽莎白公主”站的设计力求使它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考察站产生的所有废物都将被循环利用。整个考察站除后备设施使用化石燃料外,其他部分所用能源均由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提供。
考察站项目主管迈克·万考文贝赫说:“(现有)极地考察站确实对环境有影响,因为大多数考察站依靠化石燃料运转。它们购买、运输燃料所需费用很大,对环境影响也很大。”
“伊丽莎白公主”站的建设由比利时政府授权,迄今已耗资1000万欧元(约合1360万美元)。
考察站建筑现在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向公众展示。今年晚些时候,它将被运往南极“安家”。
使用寿命至少为25年
“伊丽莎白公主”站建筑室内面积为700平方米,最多能容纳20人,使用寿命至少为25年。
考察站所在地位于南极东部德龙宁·毛德地的一处山脊,那里气温最低可降至零下50摄氏度,风速最高可达每小时250公里。极端的气候条件对考察站建筑的御寒保暖性能要求较高。
“伊丽莎白公主”站建筑墙壁由木板组成,木板间夹有40厘米厚、充满石墨的聚苯乙烯层,木板外以不锈钢为外壳。这样的墙壁隔绝性能好,能够有效抵御严寒。而考察站电脑释放的热量有助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伊丽莎白公主”站设计经理约翰·贝尔特说,这座考察站建筑将为其他国家南极站的设计提供典范,他对此寄予厚望。“我希望也相信它会对未来的南极考察站产生重大影响。”他说。
此外,规划指导者们还希望“伊丽莎白公主”站同时成为其他地区建筑的典范。
比利时极地探险家阿兰·于贝尔说:“如果我们能在南极的极端条件下完成(那种建筑),那么我们也能在欧洲和所有国家做到。”
寻找全球变温的答案
“伊丽莎白公主”站建成后主要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这项研究计划于2009年启动,比利时政府将每年为研究提供200万欧元(272万美元)资金。
科学家们将在考察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冰川的影响,以及影响太阳辐射量的悬浮颗粒。
万考文贝赫说:“南极地区在全球系统中有重要作用。那些冰山是巨大的淡水资源,如果它们融化,海平面会升高5至6米,那将是灾难性后果。”
研究项目启动后,科学家们还将把科研活动拓展到企鹅和海狮栖息的海岸地区,了解气候变化对这些动物进食和繁殖习性的影响。
“我们需要更多答案,来回答有关全球变暖的问题。”于贝尔说,“面临危险的不是地球本身,而是我们人类。”据新华社特稿
>>>延伸阅读
南极目前有多少科学考察站?
目前有27个国家在南极共建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分为常年考察站、夏季考察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种。我国在南极建立了两个科学考察站,即以中国万里长城命名的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和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地理座标是南纬62°12′59″,西经58°57′52″,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7501.9公里,可容纳约40人度夏、20人越冬;中山站建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洲拉兹曼丘陵地区,地理座标是南纬69°22′24″,东经76°22′40″,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2553公里,可容纳约60人度夏、20人越冬。两站主要进行电离层、气象、地磁、高层大气物理、环境等学科的常年观测,同时开展地质、冰川、地貌、生物、人体医学等学科的考察和研究。
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