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9版:中国新闻
3  4  
PDF 版
苦难在所难免,但活着,才有希望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昨天是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这组数据让我们悲伤不已 中国每年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成第5位死因
苦难在所难免,但活着,才有希望
我们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能如同这灿烂的向日葵,绽放无限光彩
中原网  日期: 2007-09-11  来源: 郑州晚报  
  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数据,在中国,自杀是总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些人当中,只有9%的人在精神科就诊过。

  昨天是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让我们把视角转移到那些令人悲伤的故事上,那些没能渡过难关放弃自己的人,他们用特殊的勇气选择了自己的回归方式,但也结束了未来丰富多彩的可能性,留给了身边人无尽的哀痛。

  一年到头我们见过了太多生命非正常消失。我们关注的不在于死亡,而在于关注生命。同样,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强。苦难在所难免,但活着,才有希望。

  对策     他们选择放弃,我们该做些什么

  少年儿童选择了放弃,我们应该减少不幸生活事件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对自杀的经验和理解多来自于电视里和同其他孩子的讨论,所以他们不完全理解死亡的意义。

  对于这类群体的有效措施是,通过发挥公共卫生政策的作用减少儿童不幸生活事件,以及支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预防计划,提高孩子们的社会能力、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学校、各种组织和社会如何处理自杀带来的后果可能对于预防自杀工作有影响。

  需要重视的是,少年更容易模仿自杀行为,歌颂自杀行为的葬礼或纪念活动会鼓励少年模仿自杀行为。

  大学生选择了放弃,应该有专业人士主动联系他们

  年少创业失败、感情受挫、学业不顺,是大学生相对集中的自杀原因。他们处在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线上,还没有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但各种压力已经纷至沓来。

  研究称,青年人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大学生又是其中的重要群体。对于这些年轻人,专家认为应该有专业人士主动联系他们,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学校和大学被认为是预防青年自杀的重要地点。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受过培训的老师和咨询师及时作出心理疏导。

  成年人选择了放弃,工作场所是预防自杀的重要地点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的研究称,自杀是成年人的重要死亡原因。在很多国家里,几乎半数的自杀死亡发生于年龄在25岁至60岁的男性。精神卫生问题、困难的生活环境和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对成年人自杀行为影响很大。工作场所是成年人预防自杀的一个重要地点。但目前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预防自杀活动投资很少。限制获得致死性的自杀工具如火器、农药、汽车尾气、过量可致死的药物、在常发生自杀的地点增加保护性措施都可以减少自杀死亡的发生,尤其是冲动性自杀。

  老年人选择了放弃,应该让老年人多些社交

  研究表明,在很多国家,老年人的自杀率是最高的,尤其是年龄在85岁以上的老人。老年人有自杀行为时,死亡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倾向于选择致死性更高的自杀方式。对此,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老年人多一些社会交往,根据兴趣参加一些活动是值得提倡的措施。

  人物     预防自杀第一人走上绝路

  1988年1月3日,陈云清发起成立了民间性质的“培爱防治自杀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的组织,直到1991年7月,我国才成立第一家专业性自杀预防机构———“南京危机干预中心”。陈云清认为,自杀者在实行自杀行为前,有许多迹象可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有意无意流露出自杀之念,十分希望向别人倾诉等。熟人或亲友若能及时察觉自杀者的意图,向他们伸出援手,多数自杀行为都可以避免。

  陈云清的办公室里曾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多封求助信,写信者大都刚刚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重大挫折,其中更有已经实行过自杀行动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以上而未遂者。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9年后的1997年9月7日,陈云清在家中悬梁自尽。这个曾经帮助许多人走过脆弱的指路人,最终却没有走出自己的脆弱。

  有专家分析称,陈云清是死于忧郁症,因为他对生活的高要求和理想得不到满足;他的研究自杀问题的专著和小说都没能出版。

  链接     部分自杀干预机构

  广州白云精神病康复医院(心理咨询020-37385890)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www.crisis.org.cn,免费热线:800-8101117)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www.bnu.edu.cn/xlzxzx/bj.htm010-62511689)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010-58808136、010-58800764)

  武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027-87436623)

  重庆荣格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所(www.rgzx.com023-88601980)

  据《南方都市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