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密码
3  4  
PDF 版
马可·波罗游中国:真实还是谎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马可·波罗游中国:真实还是谎言?

中原网  日期: 2007-09-14  来源: 郑州晚报  
  

  距今700多年前,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留下了一本有趣的游记,书中描绘的那个东方古国震惊了整个欧洲。1492年,正是这本游记,鼓舞着航海家哥伦布扬帆出海,踏上寻找富庶的东方之路。

  然而,这本游记问世不久,许多历史学家对它的真实性便产生了怀疑——在中国现存的史料中,人们没有找到马可·波罗的蛛丝马迹,虽然他在游记中声称自己曾在扬州做过地方官,但在《扬州志》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之久,可他的游记里却没提到中国文化中最能唤起外国人好奇的长城、中医、茶叶和书法等。

  人们想知道的是:马可·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游记中记录的内容都是虚构的吗?难道马可·波罗是个欺骗世界700年的说谎者?

  在原来的住宅前,他们被拒之门外。因为,亲友们实在很难把眼前口音和举止都很奇怪的这3人和多年前离开的马可·波罗一家联系起来。无奈之下,他们拿出了从东方带回来的各种珠宝,这才让人们开始相信,马可·波罗一家的确到过那个神秘的东方国度。

  就在他们回到家乡不久,一场战争改变了马可·波罗的命运。

  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意大利城邦发生海战,马可·波罗参加的威尼斯舰队败北,他不幸被俘入狱。

  在阴冷闭塞的牢房中,马可·波罗向狱友们描述了遥远神奇的中国:“在那里,我生活了17年,并当上了中国的官员。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墙壁上镀着黄金……即使是普通人家,也像欧洲君主一样富足。”这样的描述甚至引起了他的敌人——热那亚人的兴趣,他因此在狱中受到优待。

  被故事吸引的还有一个战俘——比萨作家鲁思蒂谦。马可·波罗的神奇经历令他激动不已,他决定记录下来。然而,鲁思蒂谦的名声却不怎么样:这位意大利作家曾因过度奉承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文坛上被称为“唯利是图”。但正是他使马可·波罗声名远播,由其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一经问世,就被大量抄写、翻译,被称为“第一奇书”。

  尽管如此,从一开始,人们就对《马可·波罗游记》疑虑重重。

  游记中记载:“(蒙古)大汗用一种树皮造的纸币通行全国,商人们都乐意使用,不仅轻便,而且可以换取人们想要的东西。”由于13世纪的欧洲使用的是金属货币,这让很多人认为马可·波罗是在吹牛,以至于英国学生用“简直是马可·波罗”来形容一场骗局。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在吹牛呢?

  在元代的中国,纸币确实已经开始流通。它最早产生于北宋。1983年,在对内蒙古黑城元代遗址的挖掘中,就发现纸币200多张。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志安介绍说,欧洲17世纪才出现纸币。当时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局限性,是对游记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对照游记,可以大体了解这位旅行家的足迹。

  蒙古势力的向西扩张,引起了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好奇,他们既担心蒙古铁骑继续西进,同时又为蒙古人消灭了他们的死敌穆斯林王朝而高兴,于是不断派出教士来东方探听情报,并试图说服蒙古人皈依基督教。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同父亲与叔父从意大利出发,途经耶路撒冷、波斯(今伊朗),穿过中亚大沙漠,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甘肃入蒙古,历时4年,终于在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京城。

  游记中,马可·波罗生动地讲述道:“都城(元大都北京)的中央,耸立着一座高楼,上面悬挂着一口大钟,每夜鸣钟报时。”这个高楼自然指的是今天北京的钟楼。他还写道,“第三次钟响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着紧急事情,如孕妇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外出请医生不可者可例外。”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如果没在这里生活过,不可能有这样细致的观察。

  这些都为今天留下了研究13世纪的中国的珍贵资料。

  对于汉字和汉语,在中国生活17年的马可·波罗从未接触?

  随着《马可·波罗游记》越来越广泛地传播,这本书暴露出的疑点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他究竟是否来过中国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在所有的疑点中,最为奇怪的就是在游记中,丝毫没有提到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书法、中医、筷子和茶叶。要知道,这些事物,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对于每一个初来中国的欧洲人来说,这些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或许,由于马可·波罗在中国17年的光阴主要是与蒙古人相处,这使他没机会深入到汉族人的生活中去。但这个理由对游记中没提及汉字,却很难解释过去。

  马可·波罗出身商贾家庭,由于他们经常与波斯人做生意,所以他很早就掌握了波斯语,而中国元朝使用的官方语言除了蒙古语就是波斯语。当他到中国后,波斯语的优势使他很快受到忽必烈的赏识。此外,马可·波罗在中国一直生活在统治阶层中,因此,他是没有必要去学习当时下层的汉人才使用的汉语的。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可·波罗不懂汉语,对于汉字没有注意一点都不奇怪。

  至此,所有疑点似乎都有了合理解释,国际上对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的争论也渐渐平息下来。

  还在来中国的路上,就开始对元朝统治者献计献策了?

  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弗兰西斯·伍德博士发表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明确表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

  伍德博士曾经先后就读于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是个中国通。回到英国后,马可·波罗引起了她的兴趣,在研究《马可·波罗游记》的过程中,伍德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疑点,而这令所有坚持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学者猝不及防。

  《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了元军围攻襄阳城的情形。襄阳位于今天的湖北,易守难攻,当时南宋的残余部队退守到这里,蒙古军队曾围攻了5年都没攻下。《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马可·波罗一行3人献计说,有一种器械叫“茫贡诺”,也就是投石机,能向城中投大石头,石头击中的一切都将被摧毁。忽必烈大喜,下令赶紧制造。短短几天内,投石机很快造出,并顺利攻克襄阳城。

  问题就出在了围攻襄阳城的时间上。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大军围攻襄阳的时间是1268年到1273年,而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年代推断,马可·波罗一行在中国逗留的时间是1275年到1292年。也就是说,襄阳城破时,马可·波罗一行应该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这足以证明他在游记中撒了谎。

  那么,书中还有多少这样的情况?游记中的其他事情会不会也是编造的?李志安认为,马可·波罗也许有喜欢吹牛的毛病,但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个人,否定这本书。除去马可·波罗标榜自己是功臣外,他所叙述的攻陷襄阳的情节与《元史》记载基本相同,无疑,这是他听说的。

  这本详细的游记,为什么对中国极为壮观的长城只字不提?

  随着欧洲人对于中国的逐步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疑点也渐渐地浮现出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疑点就是,这本极为详细的游记为什么没有对中国的长城有任何记载呢?

  让我们回头看看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路线:他从威尼斯出发,经地中海、小亚细亚,穿越西亚的两伊地区、中亚的阿富汗,到达中国的新疆地区,走丝绸之路南道,由喀什到敦煌,然后经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到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由上都到北京。

  众所周知,中国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很显然,马可·波罗当年的行走路线肯定会在很多地方与长城交叉。按照正常的思维,一个外国人在首次看到巍峨的长城时,肯定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印象。但他为何一次也没提到?

  李志安认为,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可能马可·波罗看到的长城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没引起他的注意。我们注意到13、14世纪来中国的传教士也没提到长城。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北方的一些诸侯国就已开始修建长城了,而到了秦朝,更是把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尽管经过了1000多年的战火,秦长城早已破碎不堪,或许,马可·波罗已经无法看到,但就在元朝建立前的不久,金朝也开始在蒙古地区修建长城。对于刚刚修建了不到100年的金长城,难道马可·波罗也会视而不见吗?

  李志安说,金修筑的长城,地跨今天的吉林、黑龙江、外蒙古、内蒙古,总长度累计超过1万里,年久失修这个解释是肯定说不通的。会不会是蒙古统一中国后,因为金的抵抗,对长城有一种天生的忌讳,而且长城本来就是中原汉族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元朝建立后,有意识地毁坏了它。

  这个解释或许可以使我们理解游记中为什么没有记载长城。

  如果马可·波罗做过扬州总管,为何史料对他毫无记载?

  也许仅凭马可·波罗在襄阳城的问题上撒谎一事,并不能否认他来过中国的事实,但接下来的证据,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更为不利……

  令人奇怪的是,在中国的所有史料当中,并没发现关于马可·波罗的任何记载。

  伍德博士提出,马可·波罗声称与蒙古大汗关系密切,因此被忽必烈任命为扬州总管。既然他曾在扬州担任过这样重要的职务,那么在汉文或蒙古文的历史典籍中应该有所记载。但伍德查遍了所有的元朝史料,并没发现“马可·波罗”这几个字的蛛丝马迹。这,难道可以仅仅解释为史料记载不够详细吗?

  在中国,所有大的城市和地区都有编纂地方志的传统,凡是重大事件和地方名人,都会被记录在案。这样看来,如果马可·波罗真做过扬州总管,那《扬州志》就不会漏掉他的名字。李志安认为,一种可能就是马可·波罗确实在扬州当过官,但不是我们理解的扬州最高行政长官,这可能是翻译的错误。有可能马可·波罗在扬州只是一般的长官,即元代所称的平章政事,英文翻译为“Governor-general”,这一名称再译回汉文,就可译为“总督”,恰巧元代扬州的行政长官又有“总督”一职,因此,马可·波罗便由西方人理解的行政长官变成中国人理解的扬州总管了。

  按照这种解释,一个普通官员不被记载也不足为奇。但这只是种猜测。

  南开大学教授的发现,让这段争论渐渐平息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志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元史研究,当他在翻阅《永乐大典》时,偶然发现了一段十分重要的文字……

  《永乐大典》的《站赤》一书中记载:当时统治波斯的君主,因妻子去世,派遣3位使臣到中国来,请求忽必烈再赐给他一位与他妻子同一家族的王室女子。对于此事的记载,《马可·波罗游记》与《永乐大典》不谋而合。《马可·波罗游记》中提道:忽必烈赐给这位君主一位名叫阔阔真的姑娘,3位使者回国时,因为知道马可·波罗一行熟悉路途,于是邀他们参与护送。

  学者介绍说,两段文字说的是同一件事,连3位使者的名字也完全一样,只读《站赤》,我们只知道3位使臣将要出使,却不知道出使的任务和缘由,因为有游记的补充,我们才读懂了这道公文,有了这道公文,我们才能证实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

  假如马可·波罗没有跟随这个使团从中国去波斯,他不可能知道使者的名字和使团离开中国的时间,因为那是一个非常小的使团,这些记载除了保存在明朝时出版的《永乐大典》中,在国外,也只有在波斯最重要的史书《世界史》里有所提及,但这部史书却成书于1311年,因此,马可·波罗是不可能看到他去世后十几年才出版的这部《世界史》的。

  这一重要发现,终于平息了长达数百年的争论。

  对于游记中那些不准确的地方,人们或许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责任——鲁思蒂谦,这个传奇小说作家,他更关心的是书的可读性而不是科学性。

  或许,能站出来证明马可·波罗的只有一个人——他从蒙古带回家乡的一个奴仆,他也许是13世纪到达欧洲腹地最远的一个东方人,但不幸的是,关于这个小人物,历史并没留下任何记录……

  《探索·发现》节目预告

  《昆曲六百年》系列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而中国,有昆曲。

  9月19日《前世今生》

  9月20日《迤逦之声起江南》

  9月21日《不朽传奇(上)》

  9月22日《不朽传奇(下)》

  9月23日《摧残折子戏》

  9月24日《百戏之母》

  9月25日《一脉相传》

  9月26日《昆曲归来》

  如有变动,以电视台播出时间为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