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资数十万元建造的摄影工作室 |
|
小雨(化名)是艺术设计系装潢专业2007级的一名新生,和众多刚刚步入高校大门的学生一样,经历了成功升学的喜悦后,她还没来得及去想自己未来三年的发展方向。但小雨班级的导师王辉老师却已经想到了。
班级导师王老师说,每个班级都有一位导师,小雨这一届是系里实行导师制后她带的第二届学生,之前自己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发展。她说,自己主要的工作是按照学生们的兴趣、个性给他们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上的指导,“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帮助学生做他们的职业规划”。为了能够对学生们起到指导作用,王老师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参加来自社会各企业老总、艺术总监等专业一线人士的交流活动,听他们讲目前的市场形式、人才需求,然后再来修订自己的教学辅导计划。
“我们的课程是学分制,系里面安排的有必修课,这些课程是必须要上的,其余的课程可以选修其他专业。”小雨说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平面设计师,所以她选修了对专业有帮助的摄影、电脑美术等课程,同寝室的女生则想选影视动画方面的课程。
导师规划学生职业生涯
如果说综合类大学的美术教育更倾向于培养知识体系全面的艺术家,那作为专业的艺术设计院系则更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与社会、市场的结合。作为省内较早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之一,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原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自1985年招收第一届艺术设计学生以来,经过22年的探索,寻找到了一条既结合本校实际,又能够紧密地将市场、学校、学生联系在一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晚报记者 张柳
因材施教造就特效高手
学生作品
1985年陈涛老师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该校艺术设计系,见证了该系22年的发展历程。回忆起第一届服装设计系从纺织厂招考进来的9名学生,到后来1000多人报考仅录取20多人的精英教育,再到如今扩招后一个系上千人的大众化教育路线,陈主任感慨万千:“今天的大学已经不同往日,大学生再也不是20年前的天之骄子,如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经过在校期间三年或四年的学习能够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位同学顺利就业。”
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许多学生给陈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位名叫薛永利的98级学生尤其深刻。“刚开始对他有印象,是因为他上我的课经常迟到,眼睛通红,一看就是熬夜了”。细问之下,薛永利告诉老师,自己晚上在研究softimagine软件,睡得太晚。如此回答使陈老师很吃惊,这款软件常用来制作好莱坞大片中的电脑特效,当时在国内少有操作高手,自己的学生竟然在独立琢磨!
渐渐地两人的往来多了起来,谈艺术、谈创意、谈理想……同学们常常被他们的聊天吸引,围在一起讨论。后来,薛永利邀请陈老师到自己的住处,向陈老师展示自己打工挣钱买的电脑,演示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头等。再后来他毕业去了北京,以专科背景成功进入华谊兄弟公司,现就职于中央电视台影视公司,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金领”。
薛永利的经历成了陈老师教育学生的经典教材。“我就告诉学生们,上学的时候得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个性的主攻方向,要多实践操作,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同时还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平台,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老师作品
工作室制度塑造团队
“艺术家靠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完成整幅作品的创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形式完全可以是主观的、个性化的。但设计师不同,必须要靠团队来完成工作,同时要紧跟市场,还要考虑客户与受众的认可。”正因为纯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创作工作性质上的不同,两者在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系里面规定实践课程至少要占总课程的40%,还同时推出工作室制度,由资深老师带年轻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专业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报名参与各种大赛,对外投标、承接社会上的工程。正如陈老师所说:“他们在校是学生和老师,对外都是设计师。”
在小雨接下来的三年学习中,她将跟随老师、同学们一起外出写生,进行艺术考察,还可以进入工作室参与各种工程的设计、制作,三年级还有近三个月的实习时间,由学校推荐到各种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边实践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陈老师表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普通的电脑操作人员、纯艺术方面的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学生既具备个人的审美视角、创作意识,更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方向。
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