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郑州公交之人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州公交之人物

中原网  日期: 2007-09-26  来源: 郑州晚报  
  公交车,载满希望驶来……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王银廷 周甬/图

  见证郑州公交历史的一对夫妇

  1954年2月1日,当郑州市第一辆公交车迎着初升的朝阳,从二七广场始发站开上街头时,引起了全城的轰动。

  围观的群众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惊喜和期望。

  “我们能不能坐?”

  “能。我们就是为市民群众服务的!”

  就在市民与司乘人员一问一答的当儿,车厢里已经挤满了好奇的市民。

  售票员笑容满面地走向顾客售票。

  这是郑州公交开业第一天的场景。驾驶第一辆1路车的是郑州公交公司已退休的老职工周祥。

  1953年8月13日,周祥、杨瑞珍夫妇从西华黄泛区农场来到郑州市建设局报到,此后二人参加了郑州市人民汽车公司的筹建工作。“当时公司选址在老坟岗(现西太康路家属院),初建的公司院内是一片乱坟岗,满地荒草,大家一边建设,一边运营。”周师傅回忆说。

  说是大家,其实只有17个人,车也只有三台,全是从外地购买来的改装车。

  但不管怎么样,这三辆车在那一天,也就是1954年2月1日,开创了郑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交通新纪元。从此,郑州人民终于可以告别出行靠脚、驴、独轮车代步的艰辛历史了。

  也是从那一天起,周祥——郑州公交的第一代司乘人员,杨瑞珍——郑州公交的第一批售票员,这一对夫妇的身影一直在公交线路上来回穿梭着。

  “在运营中,既是司机又是修理工,车上的零件坏了,自己修,甚至有的还要自己动手做;为了节约用油,司机们利用调度时间,查油路、擦白金,尽量不超过公司制定的百公里油耗标准。”杨瑞珍说,创业时条件确实很艰苦,由于人员少,工作忙,当时她怀孕八九个月了还坚持在车上流动售票,产假不满56天就上班了。而且因为调度时间短,家里人就把孩子送到车站等她哺乳,时间一到,不管孩子是否吃饱,马上就得上车。

  周祥、杨瑞珍夫妇默默地在公交公司工作了36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走到了白发苍苍的暮年。1980年,两位老人相继退休,周师傅病重两次住院抢救,可他却不让老伴去找领导找单位。

  “退休后我们一直很关心公交事业的发展,哪条线路开通了,哪个场站扩大了,我们都会乘车亲自体会一下,亲眼去看一看,这里毕竟曾有我们倾注的心血。”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两位老人回老家养老。

  奋斗在公交战线的一对父子

  任卫国是83路公交车的车长。1980年,17岁的他接父亲的班成为郑州公交公司(当时称汽车公司)的一名职工。转眼间,27年过去了,任卫国也从当年那个毛头小伙成长为公交公司的中坚力量。2005年,任卫国荣获“郑州市优秀党员”称号,并被授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任卫国的父亲是修理工,从业近30年。从父亲身上,他看到了老一代公交人是如何爱岗敬业的。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接班前,父亲曾经很郑重地告诫我,我是公交公司养大的,到了工作岗位上,一定要真正做到把乘客当亲人。”任卫国不负父望,最初做售票员时,态度好,还创新服务,义务为乘客办理月票,曾获得“河南省优秀售票员”称号。

  1985年,任卫国的父亲去世,任卫国更加努力地工作,他还把那句话发展成了自己后来的座右铭:把乘客当亲人,把工作当乐趣,把服务当艺术,把一生献公交。

  从公交公司推出IC卡业务以来,任卫国已经义务给他车上的乘客办理IC卡230多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